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浚」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宋朝名将。   父张咸,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州县属…”)
 
Cxy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宋朝 名将。  
+
[[File:张浚.jpg|250px|缩略图|右|[https://img.gushiwen.org/authorImg/zhangjun.jpg 原图链接][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e65084b04764.aspx 图片来自古诗文网]]]
  父[[ 张咸]] 丰二 (1079 进士 历任 县属官;绍圣元年(1094 ),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张浚政 (1118 中进士 北宋末官至 常寺主簿 。  
+
'''张浚'''(1097—1164),字德远, 世称紫岩先生。 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南宋]]名相、抗金 名将 、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 宋孝宗]] 即位后,除枢密使。隆兴 元年 (1163年 ), 封魏国公,督师北伐,初战告捷,收复宿 (今安徽宿州市 等地 后因部下将领不和 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 派排去。隆兴二年(1164 年) 病卒,葬宁乡,赠太保 后加赠 乾道五年(1169年 谥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 魏公集》。<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e65084b04764.aspx 古诗文网]</ref>
  建炎元年(1127 五月宋高宗即位前夕, 浚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参与登基仪式 任枢密院编修官 七月 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 升任殿中侍御史 八月 张浚附 黄潜善 攻击左相李纲独擅朝政。主 抗金的李纲被罢相后 继续受到张浚的攻击 。  
+
 
    建炎二 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 ,常 若敌至” 因而与 味求 的[[黄潜善]]意见相左 受到排挤 已被出 兴元知府, 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 同年十月 ,张浚 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建炎三年二月 ,金 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 ,宋高宗 仓惶出 逃,张浚 与吕颐浩追随渡江 中书 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 ,张浚 任同节制军马 驻守平江抗金 不久 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 三月 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 高宗-退位,3岁皇子赵旉被立 孟太后垂帘听政 ,张 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 ,宋 高宗复位 ,张浚 升任知枢密院事 。  
+
== 人物生平 ==
    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 金人 或先入陕取蜀,则东 不可保 遂慷慨请行。”五月 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 同年七月赴任 十月 旬到达兴元府 设司于此 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 十一月间,到达秦 ,经参议军事 子羽介绍, 张浚 接见吴玠 、[[ 吴璘兄弟]], 并提升吴玠为统制。曲端在陕西进行抗金活动,但专横跋扈 曾想杀死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王庶 南宋朝廷即以御 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 但曲端不奉诏。同年十二月,张浚 命曲端为 处置使 司都统制、威武 大将 军,并进行隆重的登坛拜将的仪式 ,张浚 企图利用曲端的抗金声威 树起西北的抗金大旗。但当建炎四年正月 张浚 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 时, 曲端却拒 出兵,以致陕州终于被 陷。同年二月 ,张浚 得知金 早已渡江南下 立即将处置使司事务交由刘子羽负责 自己率步骑数万人自秦州 进救援。当三月间到达房州时 得知金军主帅宗弼已自临安退兵北归 张浚 遂率 军重回西北
+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 为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 四岁时成孤儿,行直视端 不说诳言 熟人知为大器 入太学 宋徽宗政 八年(1118年) ,张 浚登进士第 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
 
 +
  靖康初 年, 任太 簿 [[李纲]]在金国第 次伐宋晚期 姚平仲合作 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 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 主要支持者的李纲 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 汴京陷落后 ,张浚 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驰赴应天府 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 兵南侵 ,宋高宗 往东南 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 ,张浚 奏夺韩世忠观察使 上下始知有国法。迁 御史。
 +
 
 +
这时宋高宗在扬州 ,张浚 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 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 ”拂逆宰相的意思 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 尚未出发 升任礼部侍郎 ,高宗 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 为, 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 你留下来辅助我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浚预计金人必来攻 而南 朝廷晏然自得 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 张浚 过虑
 +
 
 +
  建炎三年(1129年)春 ,金人 侵犯 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 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 后来朱胜非被召回 张浚单独留 来。当时溃兵数万 所至之处剽掠不已 张浚招集平定下来 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 )被将领苗傅、 正彦所废。 张浚 组织[[吕颐浩]]、张俊 、[[ 韩世忠]] 、[[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 使高宗复位 被任知枢密院事。
 +
 
 +
建炎四年(1130年) 张浚提出经 川陕的建议 川陕宣抚 处置使 。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 兵渡渭水,攻永兴,宋 都按兵不动 不肯相援。 张浚 到任,即访问风俗 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 诸将惕息听
 +
 
 +
谍报金人将攻东南 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 人大 江、淮 ,张浚 即治 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 又回师关陕。这时金兀术犹在淮西 张浚惧其继续骚扰 想牵制之 ,遂 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兀术、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 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 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挫败,张浚退驻兴州,斩赵哲。命吴玠聚残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
 +
 
 +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
 
 +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完颜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绍兴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
 
 +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
 
 +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拟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但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因而引咎辞相。
 +
 
 +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
 
 +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
 +
 
 +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
 
 +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
 
 +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
 
 +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
 
 +
宋孝宗即位后,复为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
 
 +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张浚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
 +
 
 +
乾道五年(1169年),获赐谥号忠献。
 +
 
 +
== 轶事典故 ==
 +
=== 张贤良梦 ===
 +
宋·[[岳珂]]《桯史》:张贤良君悦,咸家蜀绵竹,世以积德闻。绍圣初,再试制科,宰相章惇览其策,以所对不以元祐为非,大怒,虽得签书剑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废矣。仕既不甚达,益笃意植媺貤庆,以遗后人。尝一日昼寝,梦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尔子名德作宰相。”惊而寤,未几而魏公生。时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从,乃字魏公曰德远。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
 +
 
 +
=== 魏公遇刺 ===
 +
苗傅、刘正彦曾雇人刺杀张浚。张浚在秀州时,警备甚严,曾经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下执这名仗义刺客的手,问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
 
 +
=== 镇定处事 ===
 +
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两金。桧党又对外宣称说是去赐张浚死,指望张浚会有错误的反应,自杀或者反叛。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左右哭之,张浚说:“我的罪过固然当死,如果象外面传的那样,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哭呢?”张浚又问使者是谁,说是殿帅杨存中(即杨沂中)的儿子。张浚说:“我不须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赐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张浚得三百两赏金。
 +
 
 +
== 诗文遴选 ==
 +
=== 南乡子 ===
 +
迟日惠风柔。桃李成阴绿渐稠。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十里松湖瑞气浮。
 +
 
 +
功业古难侔。宜在凌烟更上头。已向眉间浮喜气,风流。千岁三分万户侯。
 +
 
 +
=== 登道观 ===
 +
苍髯野褐予甚古,萝月桂风谁为贫。
 +
 
 +
当户蛟龙森汉柏,隔江鸡犬隐秦人。
 +
 
 +
好山如画能留客,宝鼎藏丹不计春。
 +
 
 +
更上高亭问玄鹤,莫教诗眼有纤尘。
 +
 
 +
=== 朝阳岩 ===
 +
已觉云天阔,风声四面凉。
 +
 
 +
路幽迟晚日,岩古浥流香。
 +
 
 +
客舍长年静,渔舟底事忙。
 +
 
 +
相逢贤太守,不用管弦将。
 +
 
 +
== 参考来源 ==
 +
<references />
 +
 
 +
[[Category:南宋军政人物]]

於 2019年9月11日 (三) 10:42 的最新修訂

張浚(1097—1164),字德遠,世稱紫岩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宋孝宗即位後,除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魏國公,督師北伐,初戰告捷,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隆興二年(1164年)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諡忠獻。著有《紫岩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1]

人物生平

張浚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後。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种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後,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授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禦,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陝。這時金兀朮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朮、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於富平。涇原帥劉錡身率將士衝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陝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陝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朮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後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飛鎮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酈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閒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万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後,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於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閒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諡號忠獻。

軼事典故

張賢良夢

宋·岳珂《桯史》:張賢良君悅,咸家蜀綿竹,世以積德聞。紹聖初,再試製科,宰相章惇覽其策,以所對不以元祐為非,大怒,雖得簽書劍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廢矣。仕既不甚達,益篤意植媺貤慶,以遺後人。嘗一日晝寢,夢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爾子名德作宰相。」驚而寤,未幾而魏公生。時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悅不欲更所從,乃字魏公曰德遠。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一,天固有以啟之者歟!

魏公遇刺

苗傅、劉正彥曾僱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裡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說:「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你想怎麼辦?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鎮定處事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檜以後,被貶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黨誣告說那裡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不利於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只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裡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沒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於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檜黨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皇帝的聖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

詩文遴選

南鄉子

遲日惠風柔。桃李成陰綠漸稠。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十里松湖瑞氣浮。

功業古難侔。宜在凌煙更上頭。已向眉間浮喜氣,風流。千歲三分萬戶侯。

登道觀

蒼髯野褐予甚古,蘿月桂風誰為貧。

當戶蛟龍森漢柏,隔江雞犬隱秦人。

好山如畫能留客,寶鼎藏丹不計春。

更上高亭問玄鶴,莫教詩眼有纖塵。

朝陽岩

已覺雲天闊,風聲四面涼。

路幽遲晚日,岩古浥流香。

客舍長年靜,漁舟底事忙。

相逢賢太守,不用管弦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