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平凱(1910年-1990年),原名張試頻,又名張夏遠,湖南平江人。1927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第一方面軍連政委、團政委、師政委、師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建國後曾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
簡介
張平凱 | |
---|---|
原圖鏈接 [張平凱來自360網]]] | |
出生 |
1910年 湖南 |
逝世 | 1980年 |
別名 | 張試頻,張夏遠 |
職業 | 軍事 軍人 |
人物生平
1910年12月26日,張平凱出生於平江縣龍門鎮楓樹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只讀過15個月小學。 1925年,15歲的張平凱參加了秘密農會。 1926年,張平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之後,他參加了平江起義,歷任游擊隊團支部書記,共青團區委書記,紅5軍3縱副分隊長、分隊長,紅3軍團炮兵連政委,軍團後方留守處主任,炮兵團政委,參加過紅軍大學團政委訓練班。畢業後他擔任過福建獨立10師政委,紅19軍56師政委、師長,紅軍學校團政治處主任,上干隊政治協理員,參加了長征。 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冀察熱遼軍區熱河縱隊政治部主任、軍區武裝部部長,軍區後勤部參謀長。戰爭時期,張平凱多次負傷,右臂殘疾。 建國後,他擔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1950年,張平凱入朝作戰,任志願軍前線後勤指揮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回國後,歷任後勤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軍區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9年,彭德懷被批判,張平凱受到牽連,被批鬥撤職,開除黨籍。 文革期間,被監禁10年。 1980年,張平凱患肺癌,在沒有秘書和助手的情況下,寫出20萬字的《憶彭大將軍》一書。 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0年11月22日,張平凱將軍在北京病逝。
個人作品
張平凱喜好文學,早年曾有挽白求恩聯: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蘆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著有《憶彭大將軍》、《彭德懷率師援朝》等作品。
人物軼事
長征時掉隊差點走不出草地 長征開始,張平凱就一直發瘧疾,勉強跟着幹部團行軍。過草地時又發燒又拉肚子,原本體魄健壯、精神抖擻的他失去了昔日的風采,後來掉了隊差點就出不了草地,幸虧遇到他的同鄉李志民,把他收容到總醫院治療,別人送給李志民一隻獾子,李志民將它做成肉湯,給張平凱和幾個重傷員吃了。建國後,張平凱見到李志民總是提起這獾子肉。有一次張平凱從李特的窗下走過。他左手提着一隻羊頭殼,右手拿着一土罐子,衣衫襤褸。李特便指着他說:「你看,這像個什麼樣子?整天找吃的,其艱苦性在哪裡?這不是右傾機會主義的表現嗎?」。 工作出色,受到彭德懷老總的好評 1931年3月。紅三軍團後方留守處主任何長工調前線指揮作戰。張平凱接替工作後,組織了3個戰時流動後方醫院,建立了5個固定性的醫療點,擔負起分散救護醫治傷病員的任務;組建了新兵訓練營和俘虜官兵訓練營,建立了一個修械所,擔負起補充兵源、籌備物資支援 鍾偉將軍和張平凱 鍾偉將軍和張平凱 前線的任務,受到了彭德懷的好評。 抗戰初期,在敵後從事部隊教育工作,和學員一道挖窯洞,用土坯壘課桌,開荒種菜,克服困難,堅持教學,保證教學、生產兩不誤。1940年至1944年到晉察冀軍區工作,負責在敵後游擊區開展生產運動,做得有聲有色。 解放戰爭中,主要從事軍需後勤工作,參與領導了遼瀋戰役、天津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 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協助李聚奎等抓緊準備糧秣、油料、軍械,在短時間裡,將參戰部隊兩個月的糧食、10個基地的彈藥和大批飼料、油料一一補充齊全,還組建、擴充了大批後方醫院,組織了中朝聯運鐵路指揮部,為保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供應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任職情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五軍第三縱隊分隊長,紅三軍團炮兵連政治委員,炮兵團政治委員,福建獨立十師政治委員,紅十九軍第五十六師政治委員,師長,慶陽步兵學校一團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大隊政治處 張平凱 張平凱 主任,第二分校政治部副主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科長,政訓大隊大隊長,直屬政治部主任,軍區民運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熱河縱隊政治部主任,軍區武裝部部長,軍區後勤部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