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小萍 | |
---|---|
國籍 | 中國 |
張小萍
張小萍,女,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名中醫,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中共黨員,江蘇鎮江人,1944年9月出生於中醫世家(其祖張佩宜先生為江西四大名醫之一、其父張海峰先生為全國脾胃病專家),幼承庭訓,刻苦勤奮,研讀經旨,隨父應診,盡得其傳,並於1965年7月於江西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深造畢業。畢業後一直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現任江西中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學科組長,江西省「十五」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常務委員。
簡介
教學方面,治學嚴謹,學風端正,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教學思想,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的成績突出。教學中隨時隨地將基礎理論與臨床相結合,既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思想與基本理論,又培養了學生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得到了省內外專家同行的認可。基於傳統中醫「師帶徒」的教育方法,以她本人主編的《中醫內科醫案精選》為基礎,在本科生中開設了《中醫內科醫案點評》公選課,且結合自身臨床實踐對這些醫案進行點評、發揮,深受學生歡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中,引進先進的「基於資源的學習」觀念,除了教授書本知識外,還要使學生掌握本學科主要的信息資源、信息渠道,了解基本的信息查找和獲取方法及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促進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臨床方面,善於將經方與時方並用、中醫與西醫相結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病,尤其致力於消化系疾病的治療,對各種胃炎、消化道潰瘍、胃癌前病變、食管炎、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肝膽疾病等的治療有獨到之處。在治療時十分重視胃氣的存亡,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後天不足既不能奉養先天,亦不能供養周身,以致勞損擾人,諸症叢生;並認為有胃氣病雖重而不殞,無胃氣病雖輕而不佳。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善於應用益氣活血消痞法而取得良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時提出「脾胃虛弱為本,肺肝氣鬱為標」的病因病機,並擬定張氏益胃湯這一有效方劑進行治療而卓有成效;治療急慢性胃炎時,善用對藥,自擬黃連配白芨、蒲公英配浙貝母等行之有效的對藥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在治療疑難雜症時善於以脾胃為中心,靈活應用陰陽五行學說,並用以上治療原則廣泛地運用於臨床,解決了諸多複雜病證。
成就
學術研究方面,主持省廳級相關課題多項,現有在研課題3項,近年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出版醫學專著多部,其中主編《中醫內科醫案精選》、副主編《中醫藏象與臨床》等3部,並且2001年《中醫藏象與臨床》一書獲全國中醫藥優秀學術著作評選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參編了《中醫內科學》21世紀課程教材及精編教材。並主持了省、廳級《中醫藥治療HP相關胃病的臨床研究》、《益氣活血消痞法逆轉胃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中醫內科醫案數據庫研製》等課題。多年來培養碩博研究生20餘人(其中已獲碩士學位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