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國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國剛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 1956年
安徽安慶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張國剛 (1956年 - ) 安徽安慶人。198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等職。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中國中外關係學會副會長。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997)[2]和清華大學"985百人計劃"(2003)、"特聘教授"(2006)[3]

個人簡介

張國剛 教授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學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在隋唐史、歐洲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詣頗深,成就斐然。曾先後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八五"青年項目"德語國家漢學史"、教育部回國留學人員基金項目"中西文明的碰撞"、天津市"九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教育部九五重大課題項目"中國家庭史"、國家社科基金"十五"重點項目"中西早期交往與歐洲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理解(16-18世紀)、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項目"中德文化交流史"等項目的研究。

主講課題

《歷史看管理》

《國學智慧與領導韜略》

《貞觀政要與唐太宗領導藝術》

主要論著

專著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

2、《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4、《德國的漢學研究》,中華書局,1994年7月。

5、《中西文明的碰撞》,華夏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6、《佛學與隋唐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7、《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8、《中國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9、《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張國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10、《家庭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3月。

11、《中西交流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5月。

12、《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合著

1、《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張國剛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

2、中國學術史(張國剛、喬治忠等著),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

3、《中西文化關係史》(張國剛、吳莉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

4、《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張國剛,吳莉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主編或參編著作

1、《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編寫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

2、《中國通史簡明教程》(上)(編寫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3、《中國十僧道外傳》(張國剛、高世瑜等編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4、《中國歷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卷》(編委並撰寫10萬字辭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編並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6、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7、《中國歷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編並主撰,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張國剛

8、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9、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3卷,中華書局,2001年5月。

10、《中國歷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總主編張豈之),47萬字,第一主編並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體字版,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7月。

11、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12、《中國中古史論集》(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13、《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14、主編《中國家庭史》五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15、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5輯,商務印書館,2007年8月。

16、《家庭與社會》(清華史學譯叢),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17、《新近海外中國社會史論文選譯》(余新忠、張國剛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論文

《武則天廢監軍制辨誤》,《南開學報》1980年第6期;

《唐節度使始置年代考訂》,《中國歷史大辭典通訊》1981年第1期;

《唐代監軍制度考論》,《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2期;

《讀史札記》,《南開史學》1982年第2期;

《藩鎮割據與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楊志玖、張國剛),《學術月刊》1982年第6期;

《李世民》,《歷史教學》1982年第7期;

《唐代的官署錢與五代的台省禮錢》,《中國歷史大辭典通訊》1982年第3期;

《內容贍博 立論清新--讀柳宗元傳論》,《光明日報》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83)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唐代官製法律辭條選釋》,《中國歷史大辭典通訊》1982年第4期;

《肅代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與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關係》,《南開學報》1982年第6期;

《唐代進奏院考略》,《文史》第18輯,中華書局1983年7月;

《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歷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識》1983年第8期;

張國剛

《唐代藩鎮使府辟署制度》(楊志玖、張國剛),《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1期;

《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研究討論會綜述》,《歷史教學》1984年第2期;

《試論唐代藩鎮的類型劃分與動亂特點--兼論河朔長期割據的原因》,《研究生論文選集》(中國歷史分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學術專著--評價〈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顧真(馮爾康)、夏冬(張國剛),《清史研究通訊》1984年第2期;

《中興賢相裴度》,《文史知識》1984年第8期;《中華人物誌》中華書局1986年7月;

《關於唐代地主階級的幾個問題》(張國剛、葉振華),《中國古代地主階級研究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9月;

《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楊志玖、張國剛),《中國歷史學年鑑》(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隋書〉、兩〈唐書〉"百(職)官志"校讀拾零》,《南開學報》1985年第2期;

《中國歷代官制講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識》1985年第6-9,11-12期連載;

《〈新唐書〉"百官志"關于禁衛軍的幾點錯誤記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45期,中華書局,1985年9月1日;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史學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條件》,《光明日報》1986年3月19日;

《"邸報"並非古代報紙》,《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

《歷史認識論綱》(劉澤華、張國剛),《文史哲》1986年第5期,後收入《歷史研究方法論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兩份敦煌"進奏院狀"文書的研究--論"邸報"非古代報紙》,《學術月刊》1986年第7期;

《唐代藩鎮的歷史真相》,《文史知識》1986年第9期;

《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認識》(劉澤華、張國剛),《世界歷史》1986年第12期;

《關於傳統文化的幾點思考》,《天津日報》1987年2月3日;

《略論史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張國剛、李治安),《歷史教學》1987年第2期;

《唐代藩鎮進奉試析》,《文史》第28輯,中華書局1987年3月;

《〈唐書〉校讀偶拾》,《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1987年第2期;

《關於唐代兵募制度的幾個問題》,《南開學報》1988年第1期;

《評張澤咸著〈唐五代賦役史草〉》(合作),《書品》1988年第2期;

《試論唐代蕃兵的組織和作用》(楊志玖、張國剛),《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唐代階官與職事官的階官化》,《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3輯;

《唐代藩鎮軍將職級考略》,《學術月刊》1989年第5期;

《唐代府兵淵源與番役》,《歷史研究》1989年第6期 ;

《唐代藩鎮的軍事體制》,《晉陽學刊》1990年第4期;

《唐代的健兒制》,《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陸雜誌》第83卷第2期,1991年;

張國剛

《唐代團結兵問題辨析》,《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府兵制》,《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I),1992年4月;

《德國的漢學研究》(連載),《文史知識》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

《當前德國大學的漢學研究》,《書品》1993年第4期;

《唐代藩鎮行營制度考》,《中國史論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

《唐代的神策軍》,《春史卞麟錫教授還曆紀念唐史論叢》,(韓)慶北大丘圖書,1995年5月;

《劍橋大學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3期;《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3期;

《評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歷史教學》1995年第2期;

《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敦煌經卷小記》,《祝賀胡如雷教授七十壽辰中國古史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評黃時鑒〈中西關係史年表〉》,《歷史教學》,1995年第5期;

《評孫繼民著〈唐代行軍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關於劍橋大學中國學研究的若干說明》,《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3期;

《不問收穫,但問耕耘--我在隋唐史園地》,《唐研究縱橫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從外交譯員到漢學教授--德國漢學家福蘭閣傳》,《國際漢學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新發現錫樂巴檔案中的華德鐵路公司合同》,《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研究西方漢學史的意義》,《博導晚談錄》,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904.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佛教與中古民眾的宗教生活》,《中國歷史上的生活方式與觀念》,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年10月;

《試論牛郎織女傳說的文化意蘊及其衍生背景》(張國剛、王利華),《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傳與影響》,《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北魏東陽王元太榮事跡疏證》,《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墓誌所見唐代婦女生活探微》,《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華文史論叢》1999年第3輯;

《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全唐文〉職官叢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唐代禁衛軍考略》,《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

《本土化:重建中國社會形態理論的根本》,《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末民初外國僑民在華生活的實錄》,《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1945.》,《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晚清的寶星制與錫樂巴檔案中的寶星執照》,收入《鄭天挺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0年6月;

張國剛
  張國剛教授

《敦煌文獻與中古社會研究》,《光明日報》2000年6月23日"歷史周刊";

《陳寅恪留德時期柏林的漢學與印度學--關於陳寅恪治學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識》,收入《陳寅恪與20世紀的中國學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德國大學歷史專業與課程設置》,《歷史教學》2001年第2期

《試論社會史研究的學科結構》,《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二十世紀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唐代家庭與家族關係的一個考察》,《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2001年6月;

《唐代藩鎮軍事制度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與中國史研究論文集》,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唐末藩鎮的兼併》(張國剛、何燦浩),《慶祝何茲全教授九十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師大出版社,2001年9月;

《西方理論與中國研究--從〈白銀資本〉談西方中國研究的幾點看法》(張國剛、吳莉葦),《史學月刊》2002年第1期;

《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張國剛、夏炎,《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一輯,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

《〈太平廣記〉所見中古民眾的佛教信仰》,《來新夏教授學術研討會紀念集》,新疆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博古通今,涉筆成趣--讀楊志玖先生的學術隨筆》,《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16日;

《隋唐佛教通俗文獻與民間信仰》,《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從歷史學20世紀的遺產談21世紀的任務》,《南開學報》2002年6期;

《評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等著作四種》,《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關於50年代中國史學的幾點評價--重讀楊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綱要〉》,刊《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學刊》2002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紀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啟銳編《載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學術與人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關於50年代中國史學的點滴認識--重讀楊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綱要〉》,《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從〈福田經變〉看唐代佛教的社會救助事業》,《史學集刊》2003年第2期;

《唐代的中央軍事決策及其特點》,《光明日報》2003年8月5日;

《佛教的世俗化與民間的佛教結社》,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中古史論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蒙元時代西方在華宗教修會》(張國剛、吳莉葦),《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略論唐代學術史的時代特徵》,《史學月刊》2003年第6期;

《雷海宗:一個學術史的解讀》,《博覽群書》2003年第7期;

《禮儀之爭對中國經籍西傳的影響》(張國剛、吳莉葦),《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史"風流轉--"中國古代史斷代系列"書後》,《博覽群書》2003年10期;

《明清之際中歐貿易格局的演變》,《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著者寄言》,《博覽群書》2003年第12期;

《唐代中央軍事決策與軍隊領導體制論略》,《南開學報》2004年第1期;

《唐代男女婚嫁年齡考略》(張國剛、蔣愛花),《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明清傳教士的當代中國史--以1618世紀在華耶穌會士作品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2期;

《中古佛教戒律與家庭倫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理論與方法:歷史學與社會科學關係略說》(於沛、王子今、張國剛、楊念群、楊奎松、沈志華、羅志田、茅海建、趙世瑜、徐藍、桑兵、閻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張國剛
 清華大學教授張國

《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東方論壇》2004年第6期;

《道學起源的歷史視野--讀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覽群書》2005年第1期;

《漢唐家法觀念的演變》,《史學月刊》2005年第5期;

《18世紀晚期歐洲對於中國的認識--歐洲進步觀念的確立與中國形象的逆轉》,《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耶穌會傳教士與歐洲文明的東傳--略述明清時期中國人的歐洲觀》,《世界漢學》2005年第1期;

《唐代家庭形態的複合型特徵》,《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趣味與羅可可風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陳寅恪、唐長孺、胡如雷與20世紀中國學術史》,《河北學刊》2005年第5期;

《18世紀晚期歐洲對於中國的認識》,《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關於唐朝的老人問題》,《光明日報》2005年10月18日"史學"版;

《歷史學視野中的政治文化》(鄧小南、田浩、閻步克、陳蘇鎮、葛兆光、李華瑞、黃寬重、張國剛),《讀書》2005年第10期;

《不只是異域風情》,《讀書》2005年第11期;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於《高校學報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

《"唐宋變革"與歷史分期》,《史學集刊》2006年第1期;

《明清傳教士關於中國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閻純德主編《漢學研究》第9輯,中華書局2006年3月,頁317-325;

《略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江漢論壇》2006年第2期;

《我在〈學術月刊〉的發稿經歷》,《學術月刊》2006年第4期;

《關於建設敦煌學知識庫的若干建議》,郝春文主編:《敦煌學知識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頁25;

《唐代兵制的演變與中古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張國剛

《"兩頭蛇"的行藏 讀黃一農著〈兩頭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覽群書》2006年第7期;

《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論稿〉序》,《博覽群書》2006年第9期;

《秦至清社會形態再認識筆談》(馮天瑜、陳啟雲、張國剛、鄭大華),《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多樣性與統一性:中國歷史分期的多元視角》,《學術月刊》2007年第2期;

《唐代寡居婦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與研究》2007年第9期;

《如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觀念史》(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如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觀念史》(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立家之道,閨室為重"--論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關係》,《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唐代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河北學刊》2008年第3期;

《如何撰寫中國家庭史》,《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改革開放以來唐史研究若干熱點問題述評》,《史學月刊》2009年第1期;

《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

《從禮容到禮教:中國中古士族家法的社會變遷》,《河北學刊》2011年第3期。

翻譯

1、《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世界的啟示》(原文為德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年第5期;。

2、《儒家傳統的歷史命運和後現代意義》(原文為德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5期。

1、2皆收入《東方文化議論集》下,季羨林主編,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3、《陶淵明與酒》(原文為德文),《葡萄酒與中國》(Wein und China),特里爾大學出版社,1994;收入《與中國作跨文化的對話》,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4、《變文之後的中國圖畫講唱藝術及其外來影響》,(原文為英文),張國剛 陳海濤,《國際漢學》第6輯,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5、《與中國作跨文化的對話》,[德]卜松山著,劉慧儒、張國剛等譯,中華書局,2000年10月;增訂本,2003年7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