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喜剛 | |
---|---|
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 |
出生 | 1962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董事長 |
知名作品 | 設計建成:蘇通大橋 |
張喜剛,男,漢族,生於1962年,中共黨員,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1],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2],中國公路學會橋樑與結構分會理事長,中交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華傑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工[3]。 東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6年12月30日,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選為第八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6年12月30日,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選為第八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201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4]。
人物經歷
張喜剛同志二十七年來一直在第一線從事公路特大跨徑橋樑勘察設計和科研工作,是世界上首座突破千米的第一大跨徑斜拉橋--蘇通大橋的總設計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十佳感動中國工程設計大獎、國際橋樑大會喬治 理查德森大獎、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傑出工程成就獎、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混凝土結構傑出貢獻獎等。張喜剛同志27年來一直從事公路特大跨徑橋樑勘察設計和科研工作,是"中國交通建設"十大橋樑人物、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傑出科技成就獎"、"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橋樑青年獎"和"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獲得者。
198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從事公路勘察設計領域的特大型橋樑的設計、管理與科研工作,先後擔任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務,主持完成了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預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武漢軍山長江公路大橋設計,江蘇潤揚長江大橋設計諮詢,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等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十佳感動中國工程設計大獎、國際橋樑大會喬治·理查德森大獎、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傑出工程成就獎、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混凝土結構傑出貢獻獎等。
參選院士
張喜剛董事長是201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並順利進入第二輪評選
課題負責人
作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課題負責人,張喜剛帶領研發團隊在國際上首創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技術、新型結構及特殊設計方法,大型深水群樁基礎施工控制技術,千米級斜拉橋塔梁索施工控制技術,一舉攻克了斜拉橋跨徑突破千米的技術瓶頸,為千米級斜拉橋的首次成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前主席、世界著名橋樑專家M.Ito教授和K.Ostenfeld先生分別評價道:"針對千米級斜拉橋的眾多世界級技術難題,張喜剛先生和他的團隊研發的關鍵技術成功地應對了這個創紀元工程的技術挑戰"、"這些技術代表了世界斜拉橋技術的最高水平。"
作為總設計師,張喜剛成功設計建成了世界第一大跨徑斜拉橋--蘇通大橋,創造了1088米的最大跨徑、300.4米的最高橋塔、131根直徑2.8米120米深的最大群樁基礎、長達577米的最長拉索等四項世界紀錄,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斜拉橋跨徑的千米跨越。國內外著名權威橋樑專家一致認為"蘇通大橋提升了中國橋樑技術在世界工程領域的地位,代表了當今中國橋樑建設的最高水平,引領了世界橋樑建設技術的跨越,是世界橋樑建設的里程碑工程"。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讚譽"以蘇通大橋為代表的中國橋樑建設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面旗幟"。
個人作品
作為第一編寫人,張喜剛還主持完成了《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範》、《公路鋼結構橋樑設計規範》、《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設計施工技術指南》、《公路橋樑和隧道工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指南》、《大跨度斜拉橋平行鋼絲斜拉索》和《千米級斜拉橋設計指南》等交通行業標準,對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