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善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善勇,1955年生于重庆。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系高温合金专业;1982年本科毕业后考入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攻读材料学硕士学位;1986年留学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园取得材料学博士学位。

简介

1991年举家定居新加坡、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及宇航工程学院教授。2009年国庆,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张教授受邀参加了建国60周年观礼活动,并受到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 笔者几年前曾在新加坡工作学习了一年多,有幸与张教授相识。我深深地被他近乎传奇的人生经历持之以恒的勤奋追求所折服,对他取得的斐然成绩感到由衷地钦佩。在此愿以我对他的了解写下此文,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奋斗与成功的点滴。

张善勇
张善勇
出生 (1955-01-01) 1955年1月1日(69岁)
重庆
国籍 中国
职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及宇航工程学院教授

人物生平

志存高远 坚持不懈

七四年高中毕业,正值"白卷先生"当道,张善勇同其他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乡期间,他掏过粪、喂过猪、采过石头......农村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没有他没经历过的。可是再苦再累,有一样'爱好'他没扔掉:利用工余晚上时间自学英语。在当时那种没有上学希望,学任何东西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的大环境下,那是多么难以坚持的事啊!但他却能坚持不懈,下乡四年,他学完了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全套本科教材,所有的习题照做,英译汉,汉译英……一题不漏。还阅读和练习翻译了几本英文小说。按他的话说,下乡期间他实际上 "读完了"一个大学英语本科。问起在那个没人有心向学,"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为什么还能心无旁鹜,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说,"因为我坚信知识会大有用场","因为国家不可能永远这样"。

七七年文革后第一届高考,张善勇考取了东北工学院高温合金专业。告别了生产队,从重庆来到了沈阳。那届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是"积压"了十多年的各路专家学者。但是因为十年荒废,学生英语程度良莠不齐。开学后不久学校就组织了一场全校英语过关筛选考试,以便安排教学。张善勇多年的坚持有了回报,两个小时的题目,他只用了半个小时就交了卷,以100分满分通过。筛选出来的六十人组成了两个"快班",因材施教。毕业时,张善勇又在快班以满分通过考试。

四年的下乡期间,他还是重庆市南岸区广播站通讯员,《重庆日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特约通讯员,隔三岔五就有文章播出。这些业余"工作"使得他在文学方面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是高考时他却摒弃自已的语言强项偏偏选择了理工科,这又是为什么?他回答说"语言只是工具,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他的兴趣是科学,所以要用英语这个工具,打开国际科学的大门,走向世界。

事实正是如此,语言上的优势,尤其是英语上的优势,让他总是先于他人一大步,甚至几大步。 大学期间如此,硕士研究生期间如此,后来在美国读博士也是如此。后来,在新加坡的工作得心应手,进而立足新加坡,成为世界知名学者,都和他英语的优势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不无关系。

乐观豁达 永不言败

笔者曾亲耳听到张教授一次在给国内一所高校研究生做报告时同学生的对话。学生提问:"您在人生经历中遇到过什么困惑和困难吗?"回答:"没遇到过什么真正的困难,或者说在我看来没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困难。你只要努力去奋斗就一定会渡过暂时的困境"。是呀,在当年下乡掏粪时弄得满手都是大粪仍可以坦然面对;采石场上手提肩扛摆弄石头精疲力竭后仍手不离书本,还有什么更大的所谓困难呢?在那遥遥无期的漫长等待的岁月里,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还有什么更大的所谓困惑?有他当年的《叹梅》一词为证:

"朔风凌冽,卷白絮,独有红梅傲雪。搏风斗雨逆寒潮,安得枝叶不缺?预迎春晓,非为争春,天生即先觉:云雾开处,总有朝阳如血。

君不见山色新,蜂正忙,莺啭歌如云。凋梅一朵百花艳,残枝隐处万木春。雪雨霜雾,怎耐高阳,踪影正消遁。自然世界,何疑大地回春?"

这是多少年前身为"下乡知识青年"的他给一位困惑、迷茫的城市朋友的和词,也是他自己乐观豁达永远进取向上心态的真实写照。是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在张教授看来,"总有朝阳如血",因此"何疑大地回春"?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一九八二年春,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了。张善勇也在毕业前考取了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通知书来了,可是毕业体检不合格:肺结核,不能发毕业证。这困难可不小!不发毕业证,就不能到钢研院报到,那么研究生的事就吹了。同学们都毕业走了,他一个人不但回不了家,还住进了沈阳结核病医院。他坦然面对困境,同时全面配合治疗。两个星期后在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药物疗程的承诺下,最后终于说服了医院大夫出院了。医生给他开了三个月的青霉素注射液,他以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打针,甚至在乘火车期间车上没有医务人员时他会在火车停靠在车站时请站上的医务人员帮忙。以这样的认真和坚持,他最后康复了,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一九八六年去美国留学,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园攻读陶瓷材料博士。面对空空如也的实验室,一切从零开始。这是另一类的挑战。这是"硬件"。"软件"也得从头开始:学士、硕士期间搞的是金属材料,读博士要改学陶瓷材料。很多功课要补。这些没有一样能难倒他。 几年时间里他'帮'着导师建起了实验室,凭着他的英文优势缩短了若干门必修课程的研修时间,以优异的考试成绩和研究结果于一九九零年底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九一年举家来到新加坡,又是一次从零出发。当时新加坡虽然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科研基础实际上十分薄弱。他又是重新选择研究领域,争取资助,买设备建实验室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成就了他在南洋理工大学的颇具规模的薄膜与涂层的研究。不怕从零开始,很快又能打出一片天地。这,就是教授的素质,大师的风范。尽管新加坡的正教授"凤毛麟角",功夫不负勤劳人,2006年张教授被晋升为南洋理工大学正教授,并受聘为终身教授。迄今为止,他仍然是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原籍中国大陆的正教授。

从大学的金属材料到博士的陶瓷材料,再到工作后从事的金属陶瓷、陶瓷涂层、纳米涂层、生物涂层、药物释放以及纳米光电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多次的从零出发,多次的闪闪发光, 张教授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在普通人看来不大相干的的领域里,张教授却能游刃自如,在每一个领域都成绩斐然。

乐观豁达,永不言败,同时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科学严谨,持之以恒,这就是他一路走来的写照,也是他能成功进取的原因。

张善勇2

百尺竿头 耕耘依旧

张教授已是薄膜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美国最"大牌"的出版社《美国CRC出版社》邀请他写的《材料表征技术》(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一书刚出半年就被美国普渡大学和纽约大学等选用为教材。笔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网上发现,全球有近百个国家和大学图书馆藏有这本书,其中包括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中国上海图书馆等等。同时被收藏的还有他的《纳米复合薄膜与涂层:从成膜,性能到应用》。除此之外,最近张教授还有三部纳米技术方面的新作问世,也是美国CRC出版全球发行:《纳米复合薄膜与涂层的机械性能》,《纳米复合功能薄膜及其涂层》以及《有机纳米结构薄膜器件及洁净能源涂层》。本文截稿时,张教授编撰的另一部新书已经交稿,CRC出版社付印发行:《生物及医药涂层》,揭示纳米和表面技术在生物和医药方面的应用。

从博士毕业算起,不到20年的时间里,张教授已经出书六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论文引用率可与麻省理工的教授们媲美,其中不少还多次入选爱斯维尔(Elsevier)出版社的"最热门文章榜(Top25 Hottest Papers)"。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给他带来了众多荣誉:获颁英国材料学会会士;入选新加坡工程界名人录;连续两届入选世界名人录。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名誉教授;浙大、哈工大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沈阳市政府人才顾问,中国国家科技奖评委,新加坡青年科技奖评委以及新加坡国家科技奖评委;日本、以色列等国国家科技项目的国际评委;曾受邀作为鉴定委员会主席统领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材料学专家专程去日本仙台对日本东北大学《全球科研精品中心》组织鉴定……

他多次在新加坡、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主持材料及薄膜方面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主席。2002年他在新加坡发起并历任主席的《国际薄膜与涂层技术大会》两年一次,从2002年的70多人发展到2008年的800多人,已经成为全球薄膜大会的一个品牌。享誉国际的结果是频频受邀担任各种纳米材料国际会议的顾问,做大会特邀和邀请报告或者开办专业短训班,足迹遍布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台湾、新西兰、意大利、俄国、澳大利亚、印度、希腊、汶莱等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张教授还发起创办了"国际薄膜学会"(Thin Films Society)和科技杂志《纳米科技快讯》。作为学会会长和杂志总编,张教授正带领着由来自美国、欧洲、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中国和新加坡等国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为世界纳米科学做贡献。

张教授立足海外,并没忘记报效祖国。若干年来他应邀回国讲学几十次,南到厦门、台湾高雄,北到哈尔滨、大庆、佳木斯,国内几十所大学、研究院所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在这里想提一下张教授演讲的风采。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语言朴实诙谐,高深的科学研究课题诸如纳米技术、光伏能源、生物医药薄膜等等,由张教授讲来,都变得浅显易懂,内行外行都有收获。他关于《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的讲演,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许多高校,包括医学院、师范大学,引起强烈反响,无论会场大小,场场爆满。两三个小时的讲演,"站席"听众们竟都一站到底。

他的研究团队同东大、北大、清华、浙大、重大、哈大、钢研院在内的许多著名学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促进学生学者互相交流。他的贡献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与尊敬。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国庆期间,他被推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了观礼活动,并受到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

他成功了,但满足了吗?当然没有!用他自己的话说,基础已经打好,舞台刚刚建立,更多的曾经有过的期望有了实现的可能。问他详细具体计划,他没有豪言壮语,不改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一贯风格,给你搬着指头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从他坚毅的目光,缜密的思维,周到的规划,我们可以期望刚刚建立的国际薄膜学会将有快速的发展,不久将成为世界级的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他同国内同行的合作将更加紧密,母校东大当然在他要回馈报效的选择之中。让我套用几年前他五十岁生日聚会时好朋友凑热闹描述他的散文诗中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幸福生活并非是天上掉的馅儿饼,下乡时曾边抬石头边学英文, 加多少年悬梁刺股, 他从不闲着。你看他追着少年梦仍坚持不懈辛苦耕耘,加上成年人的实际更加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叫诸公且拭目以待几十年后,定还有个Sam Zhang 功成名就生龙活虎英姿如昨。"(注:Sam Zhang 是张善勇发表论文和对外交往用的英文名字)

学术交流

7月3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善勇教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How to get your papers published ? 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陈建敏研究员主持。全所200多名青年职工和研究 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张善勇教授结合自身科研、论文发表以及长期学术期刊编辑的经历,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他指出:一是写好论文题目,力求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二是力求详尽而有逻辑地写好论文实验部分;三是要写好论文结果和讨论内容;四是区分结论和结束语的写法;五是注意哪些词语该缩写或不能缩写;六是写好全文最重要的部分--摘要。此外,他还向现场观众介绍了论文从送审到发表的一般流程,并鼓励大家对于被拒绝的文章要反复修改直至发表。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张教授以其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大家在论文写作中的困惑,并分享了自己在发表专著和论文中的经验。大家纷纷表示,张善勇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对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善勇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园材料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及航空工程学院终身教授,薄膜学会创始人和现任会长。现任美国材料学会《材料研究杂志》主编,《纳米科技通讯》杂志总编。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他在硬氏纳米复合材料薄膜,生物涂层(人造骨头)以及药物释放,以及电子薄膜方面开展了很深入的工作。截至2009年,他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同行引10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100多次;部分文章多次入选Elsevier TOP25 Hottest Articles。张教授主编国际期刊9卷,撰写书籍章节14篇;编撰专业书籍5部。包括《纳米复合膜:制备,性能及应用》、《材料表征技术》、《纳米复合薄与涂层的机械性能》《纳米复合功能薄膜及其涂层》、《有机纳米结构薄膜器件及洁净能源涂层》。他多次主持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主席十余次。还受邀在美、西、葡、法、日、中国大陆、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邀请和特邀报告近百次。由他发起的薄膜技术大会在全世界已经有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时,张教授也在天安门广场。那时的他刚拿到硕士学位,作为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代表在广场集体舞方队之中。弹指间25年过去,他从广场走上了2009年国庆观礼台。愿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就,国庆100周年时再受邀回国观礼。或许,到时天安门城楼上有他一席之地也未可知!我期待着。很多人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