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乾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乾二 | |
---|---|
| |
出生 |
福建惠安 | 1928年8月15日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厦门大学 |
职业 | 教授 |
研究领域 | 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 |
张乾二[1]
物理化学家,1928年8月15日生于福建惠安。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教育背景[2]
- 1947年—1951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 1951年—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人物生平[3]
- 1954—1962,厦门大学化学系,讲师
- 1962-1978,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 1978-至今,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
- 1985—1991,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
- 1986—1989,J.Mol.Sci. 杂志编委
- 1986—1994,中国化学会理事、福建省化学会理事长
- 1987-1992,兼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
- 1987—1995,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87—2004,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
- 1988—1993,任第7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88--2002,中国农工民主党第10、11、12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1—1995,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3—2002,任第8、9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 2002—,结构化学主编
研究方向[4]
- 主要开展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其独特的数学悟性,结合广博的结构化学知识与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推理,获得了一些富有独创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与知名学者的赞赏。
科研成果[5]
- 在五十年代进行了晶体的水溶液培养,开发了磷酸二氢钾等功能材料,六十年代参与唐敖庆教授“配位场理论”课题组研究,将原子结构研究成果推广到分子体系,该国际领先成果获得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世纪80年代起,用群论方法推导出三维旋转群-点群的约化系数的闭合表达式,建立多面体对称性轨道的群重叠方法,该研究成果获得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世纪80年代起,建立了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簇模型方法
- 90年代将称群方法应用于价键理论,发展了无自旋价键理论方法,克服了长期阻碍价键理论发展的“N!”困难,研究小组编写了价键方法从头算程序,已提供给国内外同行使用,并获得好评,这个成果获得2000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奖项[6]
-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配位场理论方法
- 1984年,获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一等奖,项目名称:休克儿矩阵图形方法
-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 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多面体分子轨道方法
- 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群论方法在量子化学中的新应用
- 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
-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也获得1993年度王丹萍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名称: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
- 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群表示约化方法、程序与应用
- 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名称:部分主族原子簇粒子的激光产生与结构研究
- 2001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价键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
- 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4年,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
- 2006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