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冯•席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没有或很少条目链入本条目。 (2019年8月19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8月19日) |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 |
---|---|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 |
原文名 |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
出生 |
1759年11月10日 德国符腾堡 |
逝世 | 1805年5月9日 |
国籍 | 德国 |
别名 | 弗里德里希·席勒 |
职业 | 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
知名作品 |
《阴谋与爱情》 《欢乐颂》 |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人物简介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
主要作品
戏剧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1]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
《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年)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史学
《尼德兰的反叛》
《三十年战争史》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散文
《审美教育书简》
译作
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
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诗歌
《欢乐颂》,(1785年)
《艺术家》
《铃声》
《哥伦布》
《希望》
《全副武装的神马》
《手套》
后期创作
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