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建筑的意境

建筑的意境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书稿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目录

基本内容

书名:建筑的意境

ISBN:9787101095357

出版时间:2014-1-1

版式:简体横排

作者:萧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字数:1600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作为梁思成的学生,萧默的《建筑的意境》不仅仅是对中西建筑做一种审美的表达,他更倾向于找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在这部写给热爱建筑艺术的知识分子的书中,作者将中西建筑放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宗教态度、性格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复杂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加以比较,使读者看到了建筑文化自身的丰富和复杂。

作品赏析

首先,本书采取了“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萧默比较了木结构与石结构和西方建筑在形体与内部空间的异同,比较了院落组合形成的中国建筑与西方及伊斯兰建筑的外部空间的异同。以此为基础,延伸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园林、城市,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中国木结构建筑在结构和构造上体现的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远远不及,其结构美和构造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但是,受木材受力性能的限制,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体型不够丰富,内部空间也缺乏变化。西方建筑更能体现石材受力性能的是券、拱和穹隆结构。哥特建筑发明的骨架券技术是人类使用石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西方一些优秀的建筑内部空间极其复杂多变,为木结构建筑所无法企及。另外,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高峰,“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追求曲折多变,崇尚意境。西方园林追求形式上的美,缺乏深度。中西方城市形态不同,其文化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城市的性质和主人的不同。

其次,本书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遗产来描述建筑史,要言不烦。建筑史知识是本书的基础之一,用不大的篇幅描述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并兼顾伊斯兰建筑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很需要功力。对中国建筑,萧默在介绍了一般结构与空间特征之后,选取宫殿、坛庙、民居、江南私家园林、华北皇家园林等若干实例,分类论述意境主题。对西方及伊斯兰建筑,在建立一个石结构技术发展谱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处于这个谱系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优秀实例,引经据典地描述它们的价值。对于中西方的城市,重点阐发了它们不同的起源、发展的根据与过程,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面貌,由此揭示了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紧密联系。

第三,关注新的学术理论和今天建筑的走向。本书第九章是中国独擅的环境艺术。作为新引进的概念,萧默对环境艺术作出了自己的定义:环境艺术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室外,主要是指“创造出一种环境氛围,渲染出某种思想意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性情,激起感情上的波涛,并由情感进至情理,使人得到教益。”由此出发,萧默认为前几章所讲的中国实例都广泛地应用了环境艺术的方法,并进一步用中国佛塔、佛寺和陵墓建筑在更大空间领域里加深对中国环境艺术成就的论述。在本书最后一章,萧默作为一位建筑学家,在简单回顾了西方和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主张,为本书对建筑意境的论述找到一个归宿。

作品评价

1、他的人生有着比一般人更为丰富的色彩,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真正的侠士 ——2014年1月10日中华读书报书评推荐(《回忆哥哥萧黙—写在他逝世一周年和〈建筑的意境〉出版之际》/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2、《建筑的意境》是萧默先生多年来对建筑文化的思考积淀。他把中西建筑艺术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从建筑风格到到催生这种风格的城市的建立,从建筑文化到城市文化再到城市主人的文化,这一路梳理下来让我们领略到了姿态万千的建筑背后大到城市、宫殿,小到民居、园林的形态和制式所蕴藏着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他把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放在一起比较,从中揭示出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2014年2月21日北京青年报书评推荐(《愿萧黙先生天天是好人》/朱玲:中华书局副编审,本书策划编辑)

3、 意境毕竟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大概念。意境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在中国人心中的意境是什么?它有无西方文化的对应的表达?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也结合萧默先生在书中对建筑意境的讨论,其概念的界定似乎远不止这些。后学者当会继续对这一重要课题作深入探究,并以之作为对先行者萧默先生的纪念。——2014年2月23日南方都市报书评推荐(《阐释建筑意境的最后奉献—评萧黙的〈建筑的意境〉》/朱光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4、本书的理论与方法大多蕴含在对实例的描述之中,品味这种描述,能引导我们对于建筑意境的理解。作为一位后来人,通过欣赏文物建筑而与创造者进行对话,进行互动,无疑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有所裨益,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文物建筑真实的信息来源有所裨益——201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读书版书评推荐(《品味建筑之美》/晋宏逵:故宫前副院长)

5、用专业的角度为大众讲述建筑意境之美——2014年7月入选由上海出版局、解放日报评选的解放书单延伸阅读书单

6、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他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机会把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呈现给热爱建筑艺术的普通读者,能够教会他们在流派各异、有些浮夸的建筑物林立于城市的这个时代,学会判断和欣赏,能够分析和理解建筑师的意图。他想告诉人们艺术欣赏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他害怕人们在光怪陆离的建筑形体面前,丧失自我的独立思考。他觉得没了根的文化,其实会摇摆不定。中国建筑的根在中国文化,这样的根应该牢牢掌握在建筑师以及欣赏者手里。——2014年中华书局十佳好书

作者简介

萧黙,建筑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前昕长,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建筑意》辑刊主编。主要著作: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建筑艺术史》(主编与主撰,获中国图书奖及文化部优秀成果一等奖)、《敦煌建筑研究》(获文化部优秀成果二等奖)、《萧默建筑艺术论集》、《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巍巍帝都》、《天竺建筑行纪》《建筑的意境》等。[1]

参考文献

  1. 论建筑的意境美道客巴巴网,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