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升降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建筑升降机 |
建筑升降机(英语为:Construction elevator),亦称施工电梯、施工升降机。在香港、东南亚俗称“䢂”(lift的译音),一般是指在建筑工地上垂直运送行人或建材货物的运输工具。
基本内容
载重:2000至5000公斤不等
别名:施工电梯、施工升降机
外文名:Construction elevator
中文名:建筑升降机
第一章 建筑升降机的发展
1.1建筑升降机的由来
建筑升降机是什么?它是指建筑施工用升降机,它区别于室内的客梯,也称为外用电梯、附壁式升降机,它是一种外附着于建筑施工主体上使用工作笼(吊笼)沿轨道桅架作垂直(或倾斜)上下运动,用来载人、载物的较大型施工机械。近些年来由于建筑规模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施工升降机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高速的发展。
现代升降机的出现应追溯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发明之后的产物。1845年,第一台液压升降机诞生,当时使用的液体为水。1853年,美国人艾利莎·奥的斯发明自动安全装置,大为提高钢缆曳引升降机的安全。1880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使用电力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升降机正式出现。
在近代我们用来升降货物的是一种木质梯子,用起来很不方便,攀登时比较危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建筑施工安全意识越来越重视。1973年,第一台国产齿轮齿条式建筑升降机生产出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国产升降机在结构形式、功能用途、安全装置等多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1.2建筑升降机的发展状况
现在,建筑升降机的发展正在处于一个高峰状态,它的种类很多,按起运行方式有无对重和有对重两种,按其控制方式分为手动控制式和自动控制式。按需要还可以添加变频装置和PLC控制模块,另外还可以添加楼层呼叫装置和平层装置。施工升降机的构造原理和特点:工升降机为适应桥梁、烟囱等倾斜建筑施工的需要,它根据建筑物外形,将导轨架倾斜安装,而吊笼保持水平,沿倾斜导轨架上下运行。
常见的建筑升降机有固定式升降机、车载式升降机、液压升降机、曲臂式升降机、套缸式液压升降机、导轨式升降机等。
1.3建筑升降机的发展方向
建筑升降机作为建筑施工的垂直运输工具,是否能安全有效的提供完善的服务,将成为各厂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说施工升降机发展的方向,应该以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情,同时也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得到更高的保障。主要的发展空间有以下三点。
第一,不同的架设高度,分段合理选用不同公称尺寸的标准节主弦杆。
第二,改善速度特性,提高额定最大载重量。
第三,提高安全性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性。
我国建筑升降机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产销增长率,特别是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增长更快。
第二章 建筑升降机的电路
2.1 升降机的组成(常见低压电器)
一般来说建筑施工升降机都由钢结构、传动系统、电气系统及安全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一、钢结构
钢结构主要由吊笼、外笼、标准节、对重、附墙架等组成。
1)吊笼:吊笼是建筑升降机的核心部件,为焊接钢结构体,周围有钢丝防护网,前后分别安装单、双开吊笼门,顶上安装护身拉杆。吊笼的立柱上有传动机构和限速器底板安装孔,导向滑轮组也安装在立柱上。
2)外笼:外笼主要由底盘、防护围杆及一节基础标准节等组成。
外笼入口处有外笼门并装有自动开门机构,当吊笼上升时,外笼自动关闭。吊笼着地时,外笼门能自动打开。底盘装有缓冲弹簧,以保证吊笼着地时能柔性接触。
3)标准节:标准节由无缝钢管和角钢等焊接而成。标准节上安装齿条,多节标准节用螺栓相接组成导轨架,通过附墙架和建筑物固定,作为吊笼上下运转的导轨。
4)对重:对重用以平衡吊笼的自重,从而提高电动机功率利用率和吊笼载重,并可改善结构受力情况。对重由钢丝绳通过导轨架顶部的天轮与吊笼上下运转的导轨。
5)附墙架:附墙架用来使导轨架与建筑物附着连接,以保证导轨架的稳定性。
二、传动系统
建筑升降机的传动系统由电动机、联轴器、减速器和安装在减速器输出轴上的齿轮等组成,采用双电机驱动,使齿轮齿条受力均匀。
传动系统安装在吊笼内,通过齿轮与导轨架上的齿条相啮合,使吊笼上、下运行。 三、电气设备
每个吊笼有一套电气设备,包括电源箱、电控箱、操纵盒等,可在吊笼内用手柄或按钮操纵吊笼升降运行,在任何位置均可随时停车。在上、下终端站,可由上、下终点限位开关控制自动停车。
四、安全控制系统
建筑升降机在电路中设置了过载、断绳、短路、超速等安全开关,当运行中发生任何一种故障时,升降机立即自动停车。
吊笼上各门均有限位开关,当任何一门未关闭或异常开启时,吊笼均不能启动或立即停止运行。
另外每台吊笼均配备锥鼓限速器作为防坠安全装置,能有效地防止吊笼坠落。保证施工安全。
2.2升降机的电路分析
弱电部分(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
弱电部分包括:重量控制电路、吊栏前后门安全控制电路、上下限位防冲顶撞地电路、层间传感器电路,图1虚线框内所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