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光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建瓯光饼 |
建瓯光饼是福建建瓯市传统的地方名点。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建瓯光饼
外文名称; toast cake
主要原料; 面粉,芝麻
是否含防腐剂; 否
适宜人群; 老少皆宜
储藏方法; 干燥密封
百科名片
建瓯光饼
相传明朝的时候日本倭寇经常偷袭我国沿海县市,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加上小股流窜剿灭不易,百姓身受其害,纷纷起来抗击倭寇,以当时的戚继光领导的武装席卷东南沿海,打击倭寇,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矮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入闽歼敌,大获全胜。当戚军南行前,为使行军迅速,以面粉制成圆饼,中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建瓯人喜爱的食品。
建瓯简介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7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46亿元。
历史沿革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和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自公元196年以汉献帝年号设立建安县,是福建省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县;历为闽地汉置第一郡、唐置第一州、宋置第一府,依建制而言,几度相当于福建的"省会"。五代时,又一度成为闽国帝都。唐开元二十一年从"福州"和"建州"各取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司","福建"域名由此而来。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建瓯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3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陆游、辛弃疾、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旅游资源
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不仅大,而且漂亮。
社会事业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瓯唱曲子"、"建瓯弓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各类文化场馆21个,1座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1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1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
人民生活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52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28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8%。年末全市各类保险人数13.28万人次。
(注:文中涉及指标数字统计公报中有的以2009统计公报为准,统计公报没有的以部门提供数字为准)
光饼
简介
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所在地 。
光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加入适量楠草(碱水)和盐水,待面发透后,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捶研成饼坯,直径约6~8公分,中心打一个川(洞),俗称"只钱打只川",意指一块光饼只卖一只铜钱。然后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用炭火培熟。"光饼夹肉"为当地的特色小吃,常常出现在农村的酒席上,为人们所喜爱。
焙光饼的炉是用一个特大的陶缸砌制的。有高炉和矮炉之分。高炉要先制作一个木架,用砖块砌炉底,然后将陶缸倒盖其上,前面约一人高处开个炉门,以便装炭火和贴饼、取饼。矮炉的陶缸较小,也不要木架,只将炉体置地面上。城里的饼店多用高炉焙,故名高炉饼。乡下光饼多用矮炉焙,故名矮炉饼。高炉容量大,火力均匀向上,焙得快。矮炉容量小,炭火是用铁篮子装着放下去,火力由中向四周辐射,所以焙得慢。饼店一般视销量分别建炉。
焙饼工艺十分讲究。炭要选用竹炭、火要烧得旺,火力要用纸扇煽均匀,并注意观察火候。当光饼快培熟时,要在炭火上洒上一点硫黄粉,并降低火势,迅速用铁铲、铁盘伸入炉壁将饼铲下。这样培熟的光饼,饼面金黄、色泽均匀而无焦痕,饼边色白,故誉为"金面银边".吃起来口感香绵。如果饼面一边黄一边白或焙焦了,则为次品,俗称"白脯饼",既不好看,口感也差,甚至有苦焦味。
光肉饼,即将猪肥肉切成骰仔块大小,轻盐拌匀,加上葱花,包在光饼坯内,中心打二个洞,意即一块卖两个铜钱。培熟时饼面金黄发亮,有咸香味。 芝麻肉饼,即在光肉饼的面上沾上一层事先用水泡过并用木槌敲打去壳的白芝麻,培熟时,饼面凸起,有芝麻香味。
姜葱饼,与光肉饼做法一样,只是不用猪肉,改以姜米、葱花代替,故名姜葱饼,适合吃斋的人需要。 虾肉饼,则是以虾肉代替猪肉的芝麻肉饼,既不油腻,又具海鲜味。
起酥霉肉饼,是将猪油揉进面粉里的芝麻肉饼,香酥可口。
乌糖饼,是将乌糖(红糖)调水揉进面粉里的光讲。有香甜味,小孩特别喜爱。
老爹饼,是在光饼坯上将饼边刻成花瓣,培熟时好像一朵茶葵花。因花工大,平时不常做。过去一般在古历三月二十六日东岳庙会或端午节时应景制作,供迎神赛会时挂在出游的高低无常(俗名"老爹")身上,故名老爹饼。
建瓯光饼香味口、价格低廉,既可当点心,又可作干粮。还有人将光饼用利刀切成二半,中间夹几片白片肉、葱寸或夹皮蛋,或夹炒酱菜,又别具风味。更有人将光讲切成小三角块,用油炸过再加上猪大肠或鸭焟同炒,又是独具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当地常言说:"大肠、鸭焟炒光饼,好吃都没成"。因此,建瓯籍海内外游子返乡,都喜欢带上一串光饼,用以馈赠亲友。有一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来建瓯,品尝了建瓯光饼后赞不绝口。临走时还带几块光饼回去让总理品尝。
近年来,房村口农民发扬传统工艺,利用地处205国道南武公路沿线的地理优势,沿街设置光饼店。过往旅客都要在此驻足购买光饼。形成了光饼一条街的新景观。建瓯光饼也随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而更加名扬遐迩。
做法
先将面粉发酵,和好面,加适量食盐及小苏打,然后将面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棰碾成饼坯。通常饼坯为直径5.5厘米至7.5厘米,厚度约一厘米,坯中间戳一个小洞,若饼面有加葱或肉的,则戳两个洞。
建瓯光饼通常用高炉烤制,传统焙饼的炉立于木架之上,砖块砌底,再用开一炉门大小口子的大陶缸倒置其上加工而成。焙饼时把饼坯贴在炉内壁左、右面及顶上,炭火猛烤至饼将熟时,饼师又用泼水将炉火火势压弱,瞬间水蒸气充斥炉间,一次烤饼可达百个之多。店家还备有用桐油过面的特制纸扇煽炉,一边观察饼被烤的程度,一边调整火候。烤出的光饼面色金黄周边银白,香味独特、口感甚佳,令人回味无穷。 建瓯光饼曾经衍变出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个品种。但时过境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只有光饼、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饼了。极具风味的光饼店遍及城乡大街小巷,400多年来仍久盛不衰。
故事
建瓯光饼的由来相传在远古世代,吕洞宾见凡人有不遵老的现象。就亲自下凡私仿民情,在民间闹市开设饼店,其原料全是山泥作的。凡人看见饼就来买。而吕洞宾见有人来买饼,就问你饼买给谁吃?不论男女老少都是一个口气说:给儿子买、给老婆买、孙子买。就这样问了十多,山快用了一大半,这事被一个神仙知道了,就变了一个凡间孝子,到饼店买饼,吕洞宾见有人来买饼,就问来人说:你饼买给谁吃?那孝子说,我买给父母亲吃。这时吕洞宾对孝子说:你是个孝子我要渡你成仙。那神仙对吕洞宾说:你回头看看,那山被你做饼,已经给用了一大半了。那时人们只叫饼。现在一般人在饼店买饼时,还是这样地问道:这饼怎么卖? 后来,在明代末时,戚继光为追赶倭寇在我国沿海侵扰,把饼做成中心有个眼,用索串好挂在兵士脖子当干粮吃。这样就省去了住地用餐时间使倭寇没有住地做饭的时间,打败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的战功,就把这个饼叫作"光饼"而得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