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延福寺

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1]。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2]

快速导航:关系表

中文名 :延福寺

始建于 :后晋天福二年

类 型 :寺庙建筑

原 名 :福田寺

目录

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延福寺

简介

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 桃溪镇福平山,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

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

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

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殿

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

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延福寺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统和八大寺之一,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十六罗汉堂”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时年清政府正式将定远营赠送给阿拉善王霍如来之子阿宝,作

为“王府”之用,故此称作为“王府庙”,也称之为“王爷庙”。历任阿拉善亲王都对该寺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努力。坐落在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

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

门,两侧古柏参天,苍老遒劲,均为宋元时期所留古木。

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

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

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延福寺蜘蛛不结网,鸟雀不

筑巢,一尘不染,为世之奇观。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

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 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延福寺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观音堂。两侧厢楼,殿间有长生池、观间堂,后有石涧井。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

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早,较完整地保存元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寺庙。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斗拱交错,梁柱之间不用钉、不用榫、全用斗顶拱托,牢固坚

实,历千年而不损分毫。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

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

  江南著名的元代木构建筑。现存山门、天王殿、大殿、观音堂及厢房等建筑。大殿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面阔三间,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明代增建下檐,形成五开间重檐的外观。檐下斗栱为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寺内尚存宋代铜钟与元、明碑刻。

重视   延福寺的建筑艺术特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建国前,古建筑家梁思成曾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次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建国后,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三次前来考察,1980年,日本横滨大学古建筑专家关口欣也博士专程前来考察三天,并有专著介绍。1987年,我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林初书写了“延福寺”匾额,使古寺更为增色。

参考资料: 1. 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延福寺简介资料来源

2. 景区、重视资料来源

视频

千年古刹-延福寺 2016年12月17日发布

[视频]永康前仓延福寺慈悲皇忏之[普礼请佛]2015年06月24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