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廉希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廉希宪
原图链接

廉希宪1231年6月26日出生,字善甫,维吾尔(亦称回纥,居今新疆天山南部)人。魏国公布鲁海牙之子,他熟读经史,精于骑射,文武兼备,被元世祖忽必烈誉为“廉孟子”。

生平简介

其父为投奔蒙古的畏兀儿人布鲁海牙,因曾任燕南诸路廉访使故改汉姓“廉”。[廉希宪自幼身材魁伟,举止与一般儿童不同。

忽必烈称他为“廉孟子”

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王府,因其“笃好经史,手不释卷”的勤学精神,深得忽必烈赏识。有一天正读《孟子》,忽闻忽必烈召见,匆忙将书揣入怀中。忽必烈问《孟子》书中所言何事,廉希宪陈说性善、义利、仁暴等。忽必烈嘉奖其学问,称他为“廉孟子”,于是知名于世。廉希宪还善射,一次在忽必烈面前力挽劲弓,三发三中,众人钦佩他“文武全材”。后从征云南等地。

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最终夺得帝位

宪宗四年(1254),任京兆(今陕西西安)宣抚使,政绩显著。九年(1259),随忽必烈攻宋鄂州,运筹帷幄,参谋军机。宪宗死后,廉希宪秘密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在与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最终夺得帝位。此间,他再次出镇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重用良将,力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浑都海,平定关陇,旋即升任平章政事。

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统三年(1262),又进拜中书平章政事。在拥戴忽必烈和平定关陇的过程,不仅显示了廉希宪的军事才能,而且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善于审时度势,临事镇定,处理问题果断的政治家。此后,廉希宪以中书右丞和中书平章政事先后在中央和京兆、山东、北京、江陵等地任职,为忽必烈封建王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主要政绩有:直言讽谏、整饬朝纲、革新政治;废除州县长官世袭,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台察,建立各级监察机构;除暴安民,打击不法地方势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

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

至元十四年(1277年),廉希宪因病久不愈,被召还京都,江陵人民哭泣挽留。他离开后,江陵人画像建祠,以为纪念。五月,廉希宪回到上都,他两袖清风,离任时随身之物只有琴、书而已。 廉希宪还京后,忽必烈诏征扬州名医王仲明为他诊视,病稍愈,能扶杖而起。太祖大喜说:“卿得良医,故病渐愈。”廉希宪说:“医生用良药为臣治病,若臣能自己小心谨慎,就会痊愈,但若臣自己懈怠不堪,虽良医亦无益。”这是借此事来谏劝皇帝。朝廷设立门下省,忽必烈意欲让希宪来主持门下省事,结果却为阿合马所阻。 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廉希宪复受命领中书事,但病情日重,太子真金前来探望,并问为政之道,廉希宪说:“人君治国最重要的是用人得当,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今病势加剧,听天由命而已,而十分担心的是当前大奸专政,小人附和,误国害民,这才是国之大病,希望殿下力劝皇上屏除奸臣,否则国病日重,无可救药。”


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一月十九日(12月12日)夜间,廉希宪逝世,享年五十岁。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廉希宪获赠清忠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正”。后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1]

成就

在近30年的政治生涯中,廉希宪官至从一品中书平章政事,其位仅次于中书令和左、右丞廉希宪半身像相。但他虽身居高官显位,手握大权,却能以“大丈夫见义勇为,祸福不足以动摇”自戒,较少考虑个人的进退荣辱。他一生清贫廉洁,为政刚直不阿,曾因面忤世祖被罢官。

为后人所称颂

他的一生,虽然未能充分发挥其政治才能,未能完全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深察民间疾苦,并致力于除暴安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赞扬。[2]

《元史·廉希宪传》译文

廉希宪字善用,是布鲁海牙的儿子。小时候身材魁梧,举止不同于一般儿童。九岁时,有四个家奴偷了五匹马逃走,抓住以后,按当时的法律应该处死,父亲很生气,要把犯人送交有关部门,廉希宪哭著劝止了他,犯人全部免死。他还曾侍奉母亲住在山中,有两名家奴喝醉后口出恶语,廉希宪说:“这是欺我年幼。”于是将那二人绑送官府狱中关押,用木棍打他们。大家都惊奇他有如此主见。世祖还是皇弟时,廉希宪十九岁,得以入选侍奉,世祖看他这般容貌举止和谈吐,特别恩宠他。廉希宪非常喜好经史著作,手不释卷。有一天,正在阅读《孟子》,得知皇帝召见他,急忙把书揣在怀里就进宫了。世祖问他孟子的学说,他就用人性善、重义轻利、行仁政而不行暴政的观点回答,世祖表扬了他,称他为“廉孟子”,从此知名。

   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視察江陵,繪製了地形圖上奏朝廷,請求命令身居要職的大臣開設高級官府鎮守那裡。皇帝急忙召回廉希憲,派他行省荊南,曉諭說:“荊南地區歸入了我朝版圖,你要讓新歸附的人感恩,尚未歸附的人嚮往歸化。南方土地低窪潮濕,對你不適宜,現在把大事託付給你,朕想你不會推辭的。”廉希憲說:“我時常擔心的是自己的才能和見識都很淺陋,不能夠勝任大事,怎敢以身體有病推辭呢?”廉希憲冒著酷暑急速前進。到達治所,當天就禁止搶掠,使商販貿易通暢,興利除害。首先登記宋朝舊有官吏中能幹事的人,以備選取和諮詢,還挑選了二十多人,根據才能授任相應的官職。左右之人提出異議,廉希憲說:“現在都是國家的臣子,有什麼可懷疑的?”當時宋朝舊官吏到高級官府行禮晉見,必然廣送珍寶玩物,廉希憲拒絕不收,並且告訴他們:“你們仍擔任原來的官職,有的還被破格提升,應當感念皇帝的恩典,盡力報效朝廷。現在你們饋送的,如果都是你們私人的物品,我收取就是不義;一旦有屬於公家的財物,此事就如同盜竊;如果是從百姓那裡搜刮而來的,就不是無罪了。應當警戒慎重對待此事。”送禮的人都感激謝罪離去。廉希憲下令凡是被俘虜的人,誰敢殺死他們,按故意殺害平民論罪。訂立文書典賣妻子兒女的人,加重治罪,並沒收他典賣所得的錢。以前,江陵城外儲蓄了水作抵御用,廉希憲命令挖開缺口放掉水,得到數万畝良田,分給貧窮百姓耕種。調撥沙市不入官庫的儲糧二十萬斛,用以賑濟饑民。重要綱領已經確立,於是說:“教育不可延緩。”隨即大力興辦學校,選擇教官,購置經典書籍,天明時親自到講學地點,以鼓勵學生。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及思州、播州的田、楊二家族,重慶制置趙定應,全都越過邊境前來請求歸降。事情上奏朝廷,皇帝說:“先朝不使用軍隊就得不到土地,如今廉希憲能讓幾千幾百里之外的人越境前來獻納土地,可見其治理教化的效果。”守關之吏得到一封江陵的私人信件,不敢打開,上交朝廷,信中說:“皇帝派遣廉丞相出京鎮撫荊南,哪裡只是人民受到恩德教化,連昆蟲草木,也都受到恩澤了。”皇帝說:“廉希憲不喜好 殺人,所以能做到這樣。”
   十七年十一月一九日夜,有顆大星隕落在廉希憲居室的正室旁邊,閃動的光芒照亮大地,很久才熄滅。這天晚上,廉希憲去世,享年五十歲。(選自《元史廉希憲傳》,有刪節)

[3]

礼贤下士

廉希宪生平礼贤下士,惟恐落于人后。当他官居中书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官员)时,江南刘整(邓州人,时任中书左丞)以高级官员的身份正式拜访他,他居然没有请刘整就座。

刘整离开后,有个衣著破旧的南宋秀才拿著诗文来请见,廉希宪很客气地请秀才入座,与他谈论诗书典籍,关怀他的生活饮食,好像是老朋友。

事后,弟弟廉希问道:“刘整是大官,你对他并不客气;秀才不过是个清寒的读书人,你却很礼遇他。有这种道理吗?”

廉希宪回答说:“这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大臣的举止进退,关系到天下国家。刘整的官位虽尊贵,却是背叛他的祖国和君主来归顺的;南宋秀才并没有罪过,没有必要让他难堪、困穷。当今我们的国家是从北方沙漠崛起的,我对这些文人如果不尊重些,儒家的学术从此就将失传了。” (《智囊全集》)[4]

丢官如弃履

廉希宪对待皇亲国戚,执法如山,对皇帝的重臣,只要贪赃枉法,也不放过。忽必烈在位期间,虽然注意吸取历代统治阶级兴衰的经验教训,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种法规,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对人民的压迫日甚,尤其是对中原地区的搜刮,十分严重,这就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当时,有个大臣叫阿合马,就是被忽必烈派到中原,专门经商牟利,侵吞民财的。廉希宪知道后要将他治罪,阿合马不服,二人上殿面君。忽必烈袒护阿合马,廉希宪据理力争,忽必烈一气之下,罢免了廉希宪的右丞相职务,被削为平民。廉希宪丢官如弃履(鞋子),毫不在意,安之若素 ,便居家读书自娱。[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