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的图片

庸(拼音:yōng)是汉语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庸"在先秦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义。 战国之间,"庸"所指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庸"有时指雇佣劳动者,这个意思后作"佣"。

庸由雇佣引申为用,使用则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劳、功绩

后来"庸"又假借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难道

在古代文献中还与"诵""墉""赓"等字通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庸

汉语拼音; yōng

注音字母; ㄩㄥ

平水韵部; 上平二冬

字级; 一级(2386)

部首; 广

笔画数; 3+8

造字法; 形声字(存疑)

异体字; 、ࠆ�、ত�、৆�、र�

统一码; 基本区-5EB8

五笔; YVEH(86);OVEH(98)

仓颉码; ILB

郑码; TGXL

四角码; 0022 7

UTF-8代码; E5 BA B8

区位码; 5125

文字溯源

庸字在甲骨文(图1、2)中已经出现,构型尚不明确。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字形上部为"庚",下部为"用"。"庚"为乐器之象(为钲、鼓、镛等,其说不一),乐器可供使用,表示庸的本义与使用有关。"用"一说像木桶,桶可使用,表示庸的本义与使用有关。"用"也有表音的作用,庸与用并为喻纽东部。用为庸的源头、声首与初文,甲骨文已见之。商代庚与用两个构件一上一下,两相分离。自西周开始,用一个通贯的直笔把上下连为一体(图3),一直为后代所承用。隶变后期才从庚部件顶部离析出一个广字(图8、9),楷书最后作庸,是笔意、笔势变化的结果。庸之本义盖为人劳役所使用、雇佣,引申指仆役、佣工。又引申泛指一般使用。

也有人认为认为"庸"本义是大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甲骨文中称作"置庸"。由卜辞"置庸"可知与庸两种打击乐器还可以配合演奏。当时还有新庸、旧庸、美庸的区别。字形以"庚"为形旁。从庚,以示像钲铙类的打击乐器;"用"作声旁,表示音读。或以为下部不是"用"字,而是放置大钟的木座。一般认为,商代的"庸"置于木座上,柄在下,口朝上敲击演奏,但金文中的庸字为倒置形,庸柄在一上,庸口朝下,且庸的柄部位置有附着物,分置庸柄两侧,好似两根绳子的牵拉悬挂状,由此可见,庸极有可能为悬挂演奏。庸假借为使用之义后,本义为假借义所取代,分化出从金、庸声的"镛"字。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用部】余封切(yōng)

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注释〗①从用,从庚:用,行。庚,变更。谓行事能变为庸。②更事:更,变更。变更方法。③《易》:指《巽·九五爻》辞。

说文解字注 用也。

注:叠韵。

从用庚。

注:会意。余封切。九部。

庚,更事也。

注:庚更同音。说从庚之意。

《易》曰:先庚三日。

注:巽九五爻辞。先庚三日者,先事而图更也,引以证用庚为庸,与䕻寷引易同意。说见艸部䕻下。

广韵 馀封切,平钟以 ‖用声东部(yóng)

庸,常也。用也。功也。和也。次也。易也。又姓,汉有庸光。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字部】庸 ·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8

古文:ƌ《唐韵》《广韵》余封切。《集韵》《类篇》《韵会》馀封切,并音容。

《说文》:庸,用也。《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传:将登用之。《庄子·齐物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又《尔雅·释诂》:常也。《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书·皋陶谟》:自我五礼有庸哉。传:用我五等之礼接之,使有常。

又《玉篇》:功也。《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传:庸,功也。《晋语》: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注: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五曰保庸。注:安有功者。

又《地官·大司徒》: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又《尔雅·释诂》:劳也。疏:谓劳苦。

又《释训》:庸庸,劳也。疏:有功庸者皆劳也。《诗·王风》:我生之初尚无庸。笺:庸,劳也。

又《广韵》:和也。《礼·中庸疏》: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又《集韵》:愚也。《史记·周勃传》:才能不过凡庸。

又岂也。《左传·庄十四年》:庸非贰乎。《前汉·文帝纪》赐尉佗书:虽王之国,庸独利乎。

又租庸赋法。《唐书·食货志》:用民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

又水庸。《礼·郊特牲》:祭坊与水庸事也。注:水庸,沟也。疏:坊者所以畜水,亦以鄣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

又国名。《左传·文十六年》:楚灭庸。注:庸,今上庸县,属楚之小国。

又庸浦,地名。《左传·襄十三年》:战于庸浦。

又姓。《姓谱》:庸国子孙,以姓为氏。《前汉·儒林传》:胶东庸生。

又与墉通。《前汉·地理志》:迁邶庸之民于迅邑,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按《毛诗》:作墉。

又与墉通。《诗·大雅》: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注:庸,城也。《礼·王制》:附于诸侯曰附庸。注:附庸,小城也。

又与佣通。《前汉·栾布传》:穷困卖庸于齐。注:师古曰:谓庸作受顾也。《司马相如传》:与庸保杂作。注:师古曰庸即谓赁作者保谓庸之可信任者也。

又与镛通。《诗·商颂》:庸鼓有斁。传:大钟曰庸。

又叶于方切,音央。陈琳《车渠椀赋》:廉而不刿,婉而成章。德兼圣哲,行应中庸。[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