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庚子国变造成的影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义和团

图片来自163

庚子国变造成的影响庚子国变彻底撕碎了大清王朝最后的遮羞布,使这场起源于义和团运动与己亥建储风波的战争,成为大清头顶上最为沉重的枷锁。庚子国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五味杂陈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但在诸多负面影响之外,庚子国变使中国的民族运动方式,由暴力转向和平,从这一点来说,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1]

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自中国跨入近代以来,原先的天下观念被打破,许多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在 “天下中心”中国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国家,而且这些国家比中国还要强大。尽管民族主义在近代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民族主义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民粹主义”,成为引发中外冲突的导火索。

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大约以1900年的庚子事变为分水岭。在庚子事变之前,无论是鸦片战争当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还是此后爆发的诸多民间教案,都是带有暴力色彩的传统的民族主义运动。

至庚子事变时,义和团运动达到传统民族主义运动的顶端,他们对西方人与西方传入的事物采用无差别的排斥与破坏,这直接引发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入侵。而在庚子事变之后,民族主义运动则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开始向更加积极主动且理性的方向走去。


二、反教反洋到现代民族观念

中国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员,他们所持有的观点的是中国数千年来固有的“夷夏之防”。在他们看来,西方人都是“蛮夷”,既然是蛮夷,就很难保证他们在中国不会招惹事端,夷夏有别的观念压倒了一切,中外关系问题,就是中华民族与野蛮的西方人之间的斗争问题。

庚子之前的反洋教斗争十分频繁,因为西方人对中国的侵略与渗入,不仅表现在武力侵略与经济掠夺,还表现为文化渗透,比如大量的传教士来华传教。

传教士入华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明末即就有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但在清末,传教士却是伴随着西方人的炮火而来,在中国领土上颐指气使,对中国固有的习俗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也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反洋教事件。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就是晚清数十年来反洋教运动的“集大成者”,这场本是地方上的反教风波,逐渐演变成一场席卷华北的巨大政治运动,后来又成为慈禧用来反对西方人干预其决策的工具。运动骤然而起,迅速发酵升温,后来又在西方人猛烈的炮火下迅速破灭,以闹剧式的结尾收场。

但在庚子之后,中国人对西方人的看法与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先的夷夏之别与天朝观念虽然无法彻底抹除,但与之前相比,中国人也开始意识到,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民族之间不再被被贴上优越或卑劣的标签。

三、争利权就是争国权

庚子之后,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主权”概念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指导理念,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以争取中国人固有的利权为重点,庚子事变之后的民族主义运动已颇具现代国家里,国民争取权益的特点与色彩。

当时有人就说:“列强雄雄来日方多,我国民无权利以抵抗之,地球狭小,其将可以拖足也。”中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路权”与“矿权”都是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路权即国权”,若能从洋人手中拿回本属于中国人的权益,就是造福千秋。

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在最初十年里,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地方绅商为主要力量,加上开明官员,中国出现了一波又一波反对列强侵害国家权益的争利权运动。无论是1905年的抵制美货与使用国货的民间抗争运动,还是此后官商民共同发力的拿回修筑铁路与开发矿产权力的“保路”与“保矿”运动,都不再像庚子年之前那样,以暴力手段盲目反洋。

尽管庚子前后,中国人所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并不能将前后两段历史完全分裂开来,1905年的抵制美货行为与义和团运动中的“排外”主义有很明显的前后关联,只是采用的手段与方式更加文明与和平。而义和团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不可被侮辱的“民气”,也被之后的中国人所继承,他们秉持着中国人主权不可丢、利权不可侵的刚毅态度,坚决与西方人进行抗争,展现出中国人强大的韧性与毅力。[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