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底,汉语常用字 。有两种读音:dǐ、de,最初见于说文小篆,即《说文解字》:"底,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声。" 因厂(山崖)为屋是广之范式。山旁堆堕落于地是氐之范式。广、氐两范式叠加。房屋最下近于地之部位是底之范式。

dǐ音本义为最下面的部分 ,引申为"末了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 、"图案的基层" 、"何,什么" 、古同"抵",达到 、又用作姓 。de音义同"的"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底

拼音; dǐ、de

部首; 广

字码; U+5E95

五笔; oqay(98)yqay(86)

仓颉; ihpm

郑码; tgrs

笔顺; 41335154

字级; 一级

平水韵; 上声八荠

注音; ㄉㄧˇ 或 ㄉㄜ

四角码; 00242

总笔画; 8

部外笔画; 5

字形源流; 现已统一规范简化为"底"。

基本字义 ◎底 dǐ

(1)最下面的部分:~层。~座。~下。海~。~肥。

(2)末了:年~。月~。到~。

(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蕴。~稿。~版。

(4)图案的基层:白~蓝花的瓶子。

(5)何,什么:~事伤感。

(6)古同"抵",达到。

◎底 de

(4)同"的"。

曰:莫哭,莫哭。把这天下扶持了,正我辈底事。--《朱子语类》

详细字义 ◎底 de

(1)"底"在古典白话初兴时也用于表达领属关系,今多作"的"。

◎底 dǐ

(1)形声。从广,氐声。本义:止住;停滞。

(2)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又如: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隐藏。如:底伏(隐伏)

(6)达到。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引致。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政府用是谪公(袁可立),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8)磨砺。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9)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修务》

清澈见底。--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0)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11)底子;基础。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12)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如:底样

(13)底细;内情。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14)引申为尽头;末尾。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15)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如:圆锥的底

(16)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如:留个底儿

(17)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如:白底红花

(18)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南宋范成大《双燕》

(19)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20)指示代词。此,这。如:底事(此事)

(21)尽;极。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2)的确;确实。如:底确(定准)

(23)作为姓氏:

◎底 dǐ

底姓来源 底姓起源底姓,回族姓氏之一。现也有汉族底姓。《中国姓氏大全》:西汉鲁侯奚涓母为底氏;唐宁州有底氏;明有甘肃巡抚底蕴。从明礼部对底蕴墓祭礼,考城底氏古墓藏,底蕴为汉人,后裔有信奉伊斯兰教,改马姓。

常见词组 ◎底边 dǐ biān

平面几何图形的一边与图纸下面的一边平行的边。在某些图形中底边是固定的,如梯形的底边是它的相平行的两边,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它的不等的一边。

◎底层 dǐ céng

(1)楼房等建筑物的最下面一层。

(2)喻指社会、组织的最低阶层。

◎底牌 dǐ pái

扑克牌游戏中还没有亮出来的牌。比喻留着最后动用的力量或方法。

◎底细 dǐ xì

(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底蕴 dǐ yùn

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

同见底蕴。--《宋史·范祖禹传》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字部】底 ·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5《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ࠀ�音邸。《说文》山居也。 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 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于囊。《笺》无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贞明中崇政院书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 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 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 又与砥通。《前汉·枚乗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 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州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 赣语:dii3

◎ 韩语:CE CI 저

◎ 越南语:để[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