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广西桂林市中部偏西,处于桂东北漓江、柳江分水岭地带,属典型岩溶峰林平原地貌,湿地公园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93.59公顷,湿地率84.12%,主要包括以睦洞湖为中心的湖泊沼泽湿地及龙头山、分水塘、狮子山及冯家鱼塘与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间开凿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古桂柳运河等湿地,共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湿地公园内的湿地风貌及其周边环境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风貌中极为罕见。 [2-3] 2017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1]

中文名称: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地理位置: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

面 积:586.75公顷

级 别:国家级

气候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管理单位:桂林市临桂区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局

批准时间:2017年12月22日

批准文号:林湿发〔2017〕148号

景区级别:国家AAA级景区

资源情况

湿地资源

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07.81公顷(水田100.67公顷,旱地7.14公顷),林地总面积为82.22公顷,草地3.9公顷,水域面积为333.86公顷(河流31.03公顷,湖泊25.85公顷,坑塘276.98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0.15公顷,科教用地面积为0.16公顷,沼泽地面积58.65公顷。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大类。其中,湖泊湿地面积为25.85公顷,河流湿地面积为16.98公顷,草本沼泽面积为58.65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392.11公顷。

动植物资源

目前已知会仙喀斯特湿地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41属316种,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3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这些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除虎纹蛙之外,都是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即东方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虎纹蛙、黑头白鹮、黑冠鹃隼、黑翅鸢、蛇雕、凤头鹰、松雀鹰,雀鹰、苍鹰、普通𫛭,红隼、燕隼、褐翅鸦鹃、小鸦鹏、草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这其中还有咱们广西特有鱼类桂林薄鳅。

开发建设

品牌建设

2012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会仙湿地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并抽调人员开展湿地管护工作。 2017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基础建设

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所在村集体实施管理,但一直没有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湿地面积已缩减为25平方公里,而近代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周边村屯人类活动加剧,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与蚕食,水面面积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至今日,湿地现存面积已不足6平方公里,湿地保护迫在眉睫!在国家对湿地保护的重视下,2012年临桂县会仙湿地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公园命名为广西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并抽调人员开展湿地管护工作。 对保护与抢救全球岩溶生态系统中浅水湖泊湿地与维护漓江水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桂林是全球峰林平原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岩溶地貌独特的双层水文结构,水资源难以保存,因而岩溶地区的天然湖泊极为稀少。而会仙喀斯特湿地是由浅层地下水汇集而成,地下溶洞、地下河分布,与地表水系睦洞湖、睦洞河、古桂柳运河等串连,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水文系统,受会仙构造盆地影响,形成较大的地下储水库容,并且地下水总体流向盆地中部,补给湿地地表水,使得会仙湿地不仅有较大面积的湖泊湿地、特别是保存有岩溶地区,亦是我国南方地区少有的沼泽湿地,湖泊与沼泽湿地特征典型,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湿地恢复的天然参照物,保护价值极高,是研究岩溶湿地的最佳科研基地。且会仙喀斯特湿地与漓江水系构成了“桂林之肾”,是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中的“一湿地”,对维护漓江水系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已纳入国家实施的桂林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之中。 湿地公园内禁止机动车通行,外围建设巡护道路、生态停车场便于管护和游客停放车辆,内部游览系统采用撑杆船和步行等低碳出行为主,均无噪音、有害气体的产生,并配套建设环卫设施、消防设施以及救护设施,很好地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公园内中心保护站、生态厕所、湿地科普馆生活污水排放均采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化粪池),将污水排入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内,经过初步处理后污水排入植物净化池净化后,排入湿地公园水系,多重净化处理防止污染公园的水系。 湿地公园的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休憩亭台、木栈道等设施均以生态为主题,将绿色自然生态要素融合到服务设施中,营造出生态保护的自然氛围,大多采用木材、石头、土砖、竹材等自然材质,即使经过日晒雨淋被腐蚀后也可回收再利用,生态又环保减少对动植物的影响,尽量做到节能减排,科学环保。 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优先保护岩溶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地域景观特色、独特民俗和古桂柳运河文化及自然人文景观、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适度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清理福寿螺、小龙虾、水葫芦等外来物种和有害生物,恢复会仙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并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项目,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享受湿地文化,提高公众生态建设和环境意识;另外还充分考虑在湿地生态系统承载的能力上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地理环境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桂林市中部偏西,处于桂东北漓江、柳江分水岭地带,属典型岩溶峰林平原地貌,地面海拔介于147-292米之间,湿地公园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93.59公顷,湿地率84.12%,主要包括以睦洞湖为中心的湖泊沼泽湿地及龙头山、分水塘、狮子山及冯家鱼塘与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间开凿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古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等湿地,东抵分水塘东渠,西接相思江,南至七星村,北至狮子山后山渔场,涉及会仙镇的睦洞、新民、山尾、四益、文全5个行政村。

主要景点

会仙湿地公园内另有,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长寿元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南陡河、临桂陡河、南渠,在旧《临桂县志》中,与兴安灵渠有“北有灵渠,南有陡河”的称号。以武则天所信奉的“三星吉祥”格局而修筑,由滚子岭东南的分水塘为起点,筑相思棣,堵相思水而成,全长15公里,最宽30米,最窄6米,沿河建泥湖陡、磨盘陡等24座,架桥11座,目前保存的有新桥、会仙高桥、龙门桥、兴隆桥、铜桥等等,均用料石砌就,沟通了漓江和柳江水系。 古桂柳运河开凿后,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用于“粮食戈甲”的运输。其次是惠贾通商,运河开凿前,桂林到柳州的水路航线迂回曲折,长达500多公里。运河开凿后,航程缩短到150多公里,大大的缩短了运输的路程。再次,具有灌溉功能,不仅有调节洪水的作用,还可航行,排水。便是:“能航、能排、能灌、农商俱赖”。

优惠政策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从恢复营业之日(届时统一发布)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护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免费入园(景区内的岩洞、游船、竹筏、温泉、玻璃栈道、索道滑道,演艺等消费项目除外)。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