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广济镇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地处周至县中部,东邻马召镇,南接马召镇、骆峪镇,西连翠峰镇,北接二曲街道、四屯镇侯家村镇,总面积48.7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广济镇下辖16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5个行政村 。2018年,广济镇户籍人口42139人 。2011年,广济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167亿元,工业增加值1.58亿元。[1]

目录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据清乾隆年间《周至县志》载,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开辟广济渠,引水至县城护城河,广济渠经此,因而得名。

建置沿革

唐天佑三年(906年),即有民居。

明嘉靖年间为镇。

清代设师家、留村二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广济镇,并有马召乡、驻南神寨(今镇政府驻地)。

1949年后,驻马召区公所,辖地为一、七2乡。

1951年,为十区一乡。

1956年,组成广济乡。

1958年,合并马召乡成立广济公社。

1962年,分设马召公社。

1980年,又分出骆峪管理区,另成立骆峪公社。

1984年,广济公社改设为乡。

1997年,撤乡建镇。[2]

区划沿革

1996年,辖广济、东寨、跃进、北大坪、小麦屯、师家庵、西欢乐、东欢乐、斜里、南大坪、南陈、商家磨、黄兴、北留、南留、高家庄、小留、桑园、团结、永红、南双庄、北双庄、闫家庄23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辖广济1个社区,广济、黄兴、闫家社、南陈、西寨、时家山、团结、小留、西欢乐、东寨、曹家滩、南双庙、斜里、北双庙、南留、永红、施家庵、北留、东欢乐、南大坪、商家磨、北大坪、桑园、高家庄、小麦屯25个行政村;下设1个居民小组、157个村民小组。

2017年,辖广济、东寨、曹家滩、寺家山、西寨、北大坪、小麦屯、师家安、西欢乐、东欢乐、斜里、南大坪、南陈、商家磨、黄兴、北留、小留、南留、高家庄、桑园、团结、永红、南双庙、北双庙、闫家庄25个行政村。

区划现状

截至2020年6月,广济镇下辖16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5个行政村 。人民政府驻广济村。[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济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中部,东邻马召镇,南接马召镇、骆峪镇,西连翠峰镇,北接二曲街道、四屯镇、侯家村镇。辖区东西最大距5.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2千米,总面积48.75平方千米 。距县政府8千米。

地形地貌

广济镇地处秦岭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秦岭北麓丘陵地带。

气候特征

广济镇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年平均225天。年平均降水量674.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6-9月。

水系水文

广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沙河、阳化河等。

自然灾害

广济镇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山体滑坡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总人口4028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55人,城镇化率3.1%。另有流动人口1203人。总人口中,男性21316人,占52.9%;女性18970人,占47.1%;14岁以下5622人,占14%;15-64岁31156人,占77.3%;65岁以上3508人,占8.7%。2011年,广济镇人口出生率8.31‰,人口死亡率3.61‰,人口自然增长率4.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80人。

2018年,广济镇户籍人口42139人 。[4]

经济

综述

广济镇主导产业为传统农业,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兼种有蔬菜、猕猴桃、樱桃、李子、核桃等,是周至县的主要产粮区。

2018年,广济镇有工业企业23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63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广济镇耕地面积46341亩,人均1.2亩。2011年,广济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

种植业

广济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广济镇粮食生产11200吨,人均300千克。小麦944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猕猴桃、杂果、苗木花卉、蔬菜等。

林业

2011年,广济镇猕猴桃种植面积1.5万亩,杂果种植面积3000余亩,苗木花卉栽植面积1000亩。

畜牧业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广济镇生猪饲养量23948头,年末存栏9641头;牛饲养量1945头,年末存栏1382头;羊饲养量1940只,年末存栏1085只;家禽饲养量12.93万羽,上市家禽6.43万羽。2011年,广济镇生产肉类662.18吨;禽蛋649.86吨。

第二产业

2011年,广济镇有村办、个体建材企业20余家。2011年,广济镇工业增加值1.58亿元。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千米,投递点30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期刊2.5万份(册),业务收入2.5万元。固定电话用户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万户。[5]

交通运输

交通

107省道从南部东两贯穿,境内长度为3.5千米。县级道路有周哑路、马广路、四骆路、侯广路。乡级公路有闫西路、桑留路。25个村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或柏油化。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6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28米。

运输

2011年,广济镇客运总量6万人次,货运总量7万吨。通乡公交专线108从县城途经广济至马召、骆峪、翠峰三镇,交通便利。日均发送客车35辆,日客运量650人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幼儿园16所,专任教师45人,在校幼儿1255人;小学8所,专任教师182人,在校生22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专任教师137人,在校生11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级中学1所,在校生2430人,专任教师144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文化艺术团体4个,年放映300场次,观众达32500人次;文化站1个。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15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50人。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广济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个,卫生院1个;病床2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2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5张,固定资产总值8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1人,其中执业医师10人,执业助理医师46人,注册护士5人。

2011年,广济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111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6536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广济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1845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会福利

2011年,广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05户,人数2429人,支出306.1万元,比上年增长5.6%,月人均10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人,支出0.7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4人,支出1.656万元,比上年增长0.5%;农村医疗救助6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29人次,共支出360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临时救济105人次,支出7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428人;重度、中度残疾人生活补贴71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8人。社区服务站1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成5个。[6]

风景名胜

清泉观

清泉观位于广济镇师家庵村东北,始建时间不详。据文物保护碑资料记载,相传清泉观兴建于秦,是秦始皇出巡游玩途中歇住之所。 因东侧有一沟,暖泉从沟底流出,草木茂盛、竹林相映,令人神清气爽、似入仙境而冠名,始称"清吾苑"。西汉元封年间,因武帝崇尚老君,扩为"清泉观",名称沿用至今。2005年,现存建筑--老君殿被周至县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筑式样看,清泉观总体呈现典型的道观传统建筑风格。据文物保护碑资料及当地村民介绍,虽然历史上清泉观建筑遭多次损毁,但其建筑规模恢弘,占地数亩,环境清雅、庄严。建筑式样具有一定典型特征,建筑装饰及室内摆设带有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建筑依照道教高台阶、大屋顶、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堆成的传统建筑风格,还建有东西对称的钟楼和鼓楼。

清泉观最南端为戏楼,戏楼前为观前广场,山门两侧,栽植两行古柏粗大苍翠,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住观道士在树顶高悬一盏风雨灯,也称高灯,为村民提醒月初、月中的日期(过去农村大多没有日历)。广场北端有两大青石狮守护,狮后为前殿,中为卷蓬殿,最后为后殿,也称"三清殿"。在前殿门内靠近院墙有钟、鼓二亭,东亭悬挂巨钟,西亭内置三尺大鼓。后殿为观内的核心建筑,为清泉观的主殿,建筑宏伟、雕梁画栋,殿内供奉道家"三清"尊神。由于后来清泉观长期供奉太上老君,人们习惯把清泉观称为"老君庵",直至现在,当地村民仍将三清殿称作"老君殿"。殿间柏树道路相通,庄重雄伟。殿后翠柏环绕,环境优雅。清朝年间,清泉观得到多次修缮增建。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当年清泉观的铁狮、塑像、石碑、供案、石灯、巨钟、护栏等一应建筑物件已毁,唯留后殿、古柏等。尤其珍贵的是护山门外两对石狮,高0.84米,口衔流苏,虽然历经沧桑,但形态逼真,十分威严。

原清泉观中六大圣殿仅存的一座后殿--老君殿,属清代时期修缮,是清泉观的核心建筑。老君殿为砖木结构,南向,面阔3间,进深2间,面积约120平方米,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修。建筑风格总体呈清代建筑风格,硬山顶,灰布瓦抬梁式梁架,前、后檐均有斗拱,雕梁画栋。尤其是屋檐及横梁上的有保存较好的彩绘,美轮美奂。2016年,西安建大祁嘉华教授偕专家组一行赴周至考察清泉观,对其建筑彩绘艺术曾给予高度评价。大殿的大门、窗棂均为木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气派非凡。大殿两边山墙上还有精美的大块砖雕,有动物、花卉、祥云等图案,非常精美。值得一提的是,殿顶的五脊"六兽",工艺手法讲究,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清凉寺

清凉寺始建于初唐,历代均有修葺。《终南仙境志》载:"自汉唐以来,故志传闻,僧众百余,乃恒州(古名,即今周至)一大巨观也,是以游人选胜,贤达人士接踵而来。"大雄宝殿位居黑风山巅,庙宇依山次序排列,共分五段台阶,称为北五台。

清凉寺位于广济镇曹家滩,一座山峰南依秦岭,北望平川,因状如风凰展翅,故名"黑风山",山有一寺,当地人因山称为黑山寺。寺前骆水曲绕,因水而美,因水而滋,寺自有茂林修竹之盛,涌泉湍流之雅,虽入山而未深,足清静其有余,故黑山寺又因此而称清凉寺。自古迄今殿宇多次重建,多次倾圯,文革期间清凉寺被夷为废墟。1986年恢复宗教体制后,清凉寺逐渐修复。[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