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广州市火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州市火村坐落广州城区东郊、属萝岗镇或萝岗区。现属(黄埔区)。[1]

宋代叶氏建村,取名:果村。后钟氏迁入,改名:火村。

中文名称:火村

外文名称:The fire village

别 名:果村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中国 华南 地区

邮政区码:510530

地理位置:坐落在火村花厅西井街内

面 积:13.4平方公里

人 口:不详

方 言:粤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法雨寺

车牌代码:粤A

历史文化

生命之源——百年西泉古井

水由井而生,水是生命之源。西泉古井坐落在火村花厅西井街内,占地虽然只有约八、九平方米,却沉淀了百年的历史。

井边竖立一块约七十公分高、五十公宽的碑块,碑上镌刻四个红色大字——“西泉古井”,右边旁刻着“咸丰元年仲冬吉旦”。俯看,井水清澈可见,饮之,清泉沁人心脾,取水泡茶,清爽甘甜,这正是古井独特所在。小孩从古井提水戏弄,村妇打水洗衣,好不热闹。

我们走近井旁,与洗衣服的钟婶交谈起来,倾听她与古井的故事,这位已70多岁老人说:“解决火村花厅村、岗头园村人民喝水难问题,古井功不可没。当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时候,老百姓饥一餐饱一餐,穷苦人家只能用古井水冲茶吃木薯充饥,苦苦养育几个儿女”。

不管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西泉古井始终是火村人民生命之源。时代变迁,房屋越建越多,古井水清甜依然。虽然现在社区居民都用上自来水,但村民还是喜欢用古井水洗衣服、用古井水帮小孩洗澡。

西泉古井,这是火村人永远的遗产。

期待重修显辉煌——西约庙

沿着杂草小径,来到西约庙,庙宇天井很小,建筑简单,但它供奉的却是洪圣大王,记载着关姓与钟姓的一段历史渊源。

原来,该庙本来是关水村的祠堂,当时全村人都姓关,由于旧时兵灾贼多,水旱涝荒等种种原因,村散了,人走了,村民决定把祠堂卖给钟姓岗头园村人,因此改名为洪圣古庙,又称西约庙。该庙在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曾两次重修。由于日久失修,该庙现已断瓦灰落,杂草围绕,若不重修,西约庙将消失。重修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西约庙,再现古庙的历史辉煌,是火村人的心愿。

朝廷尚书 衣冠还乡——南园湛氏夫妇墓

湛若水又叫湛甘泉,他是明朝三部尚书(现副总理称呼),火村岗头园的钟南园与新塘镇湛若水有着血缘关系。湛氏夫妇之墓安于火村小朗旧村处,墓穴阴深,听闻岗头园村村民想子孙考取官名,便去上香祈福。但目前这里也因日久失修,一片凄凉景象。

萝岗火村花厅坊被列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2009年8月13日,火村花厅坊被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传统古村落,2011年12月25日挂牌,目前这块写有“萝岗区保护古村落火村花厅坊古村落”的牌子被悬挂于花厅坊前的水塘北侧中街的房屋墙壁当眼处。

2014年12月18日,正式实施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火村花厅坊列入传统村落保护。

本月19日,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一审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也首次将传统村落纳入重点保护。传统村落应当在村庄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提出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措施;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活动,不得改变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根据2012年12月12日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实行“整体保护”。

在“改善村落生产生活条件”一节中强调“禁止大拆大建古村”。

而在《名城保护规划》传统村落保护措施一节中,要求“重点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保护与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景观与视线通廊。”“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严禁大规模的拆除,新建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据了解,目前火村共有已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最新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十余处。

火村花厅坊是比较有特色的广府古村落。其风貌主要体现在:沿街几座祠堂的红砖山墙以及横纵街巷的开敞式排水系统;另外,旧民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比如,穷人建的民居,是夯土墙;稍微有钱一点是“金包银”(即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的砌法);最富有的房子就全部用青砖及屋顶密桁。

这里文物保护单位有十几处,传统风貌建筑成片,排列有序,成一定规模。古建筑包括祠堂、书室、民居、巷门,类型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民居入口用具岭南特色的插拱支承悬挑门檐,插拱造型仿人体手臂的肌肉。

古村平面格局基本保留,但近几年“抢建”的十几栋四层以上的民居已经破坏了古村空间格局。新建楼房已经遮挡了水塘与后山之间的视线通廊。

和广州其他古村落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建筑(包括清初建筑)大量使用红砖。广东只有吴川湛江沿海地区古村落多用红砖。

由于不少房子是生土建筑,为了防雨而采用悬山顶也是这里的特点。珠三角地区的房子多是青砖墙,不怕雨淋但要防风,一般采用硬山顶。

火村花厅坊是已公布的广州市传统村落,必须按照《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三十九条的7款保护措施执行。其中最关键的是第(3)款:”传统村落应重点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如果这些被破坏了,其他各款就难以实现。所以,目前首先是制止个别村民抢建三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如果控制不了,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被破坏,就不是名副其实的传统村落了。所以,传统村落强调的是整体保护,而不是个别建筑的保护。

鼓励村民修复或重建,恢复居住功能

如果火村花厅坊需要在改造中“整体保护”,如何满足《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保护与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景观与视线通廊”的要求?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认为,这里房子质量比较差,维修要花大功夫。如果保留古村,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质量好的房子就修缮;倒塌的房子要重建。重建不一定要建回清代模样,一是可以保留门廊的插拱、挑檐、石门套的特色,红砖、青砖、石板、石脚可以继续使用;二是原来三间两廊的民居格局可以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原来清代民居是一层,重建可以建两层或者两层半,可在二楼天面加阳台,梯屋用传统坡屋顶。也可以相邻的民居打通,改善室内空间。

他认为政府主导,村民改善家园,重建家园,是古村落活化的必由之路。建议政府鼓励村民把旧房子修好或重建,恢复和改善居住功能。如果房子建得好,村民是愿意搬回里面住,这考验政府的智慧和设计者的功力。可以先做试点,再全面推广。水塘周边可以局部恢复原来的农田生态景观,种禾、种橙、种花木。后山恢复风水林。古村落和周边高楼之间要有过渡区,这个隔离带可做绿地、公园。

不应由开发商设计师主导改造方案

正在珠三角做两个传统村落改造规划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教授则首先质疑:“‘三旧’改造本来就不应简单地把旧村、旧城列进来,实行单一经济目标、粗放的拆旧建新的物质性改变,因为旧村、旧城具有复杂的产权关系,承载深厚的非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在没有处理好传统形态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时,比如古建筑应当怎么利用,传统居住功能为何难以延续,新的用途对传统形态的改变程度等,应采取慎重搁置的态度,对旧村、旧城以物质性维持和修缮为主。

至于古建筑的修缮,他认为,要重视利益相关者比如业主与保护优先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协调,如果业主不愿意修,而政府未有足够的资源投入与保护的目标相匹配时,也应慎重搁置,适当鼓励公益性的功能活化,对于商业性的活化则不宜。

结合他正在做的传统村落改造更新,他说:“改造强调的是物质性拆建,而更新则应更突出社会进步的过程,即不应由开发商、政府或设计师的外部力量来主导。应该鼓励村民业主充分讨论旧村承载的历史与未来可能的多种结果,这种讨论需要两到三代人来参与,如何“传承”是其核心,由此,村民以共识来决定如何拆旧,如何建新。

视频

广州火村:“风火轮”货车冲加油站 员工处置及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