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广州有四处佛教信众集聚的地方,每到与佛教相关的节日庆典,其间人声鼎沸,香火鼎盛。这四处佛光照耀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广州人耳熟能详的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它们分别是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和海幢寺。

目录

光孝寺

光孝寺,坐落于广州光孝路,是广州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佛教名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广州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航海来到广州,千里迢迢带来了一棵菩提树,种植在光孝寺的戒坛前。这位智药三藏是一位能够预知未来的高僧,他在种植这棵树时,立下神奇的预言:“吾过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一百七十四年后的676年,六祖惠能果然在这棵菩提树下正式落发受戒,创立南派禅宗,该寺声名也随着“风动幡动”的动人故事而千古流传。据说,整个岭南地区的菩提树,都是从光孝寺移植出去的,都是这棵来自印度的古树的子子孙孙。如今该寺内的菩提树,就是从当年古树繁育出来的下一代中分株移植回来的。而惠能剃发为僧后,他的弟子们将其头发埋在寺内,并建塔以资纪念,名为瘗发塔。这类隋唐时期的古塔,是我省乃至全国至今保留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之一。除此之外,这座千年古刹内还有不少与六祖有关的遗迹,如风幡阁和六祖殿。

继智药三藏之后,达摩携带释迦牟尼的衣钵到达广州,也曾在光孝寺传授禅宗学说。如今寺内还有据说是达摩当年亲自开凿的一口井,人称达摩井,又称洗钵泉。749年,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飓风吹至海南岛,然后来到广州,也在此住过一个春天讲经说法。

除智药三藏、达摩、惠能、鉴真之外,历史上曾有多位名僧来到光孝寺传教译经,因而光孝寺又是广州地区和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方。

光孝寺的匾额“光孝禅寺”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宪宗朱见深所赐。由于光孝寺建寺历史悠久,故被尊为禅宗明庭而驰名中外,这正如该寺天王殿旧楹联所题写的:“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此荣誉非光孝寺莫属!

如今,光孝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其中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建造的瘗发塔和大悲幢、南汉时的铁塔、宋朝时期的六祖殿,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六榕寺

六榕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六榕路,是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

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如今山门上悬挂的“六榕”二字牌匾,正是苏东坡所书。门两边的楹联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记载着该寺悠久的历史典故,上联的博士指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因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675年,王勃到广州,受寺内和尚邀请,参观并写下了《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下联则是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自海南北还时经过广州,寺僧慕东坡之名,力邀其题字,苏东坡见寺内有六棵枝叶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笔写下“六榕”二字,六榕寺之名因此而来。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如今六株榕树已经没有了,只留下东坡的字可堪追忆。

六榕寺初名宝庄严寺,早在南朝刘宋年间 (420一479年)已建有佛殿。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昙裕法师为供奉从海外迎请回来的佛骨,在大殿前建一木塔,从此寺、塔齐名。以此说来,六榕寺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南汉时宝庄严寺改名为长寿寺、宋初寺。塔均毁于火,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更名净慧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修宝塔,名为千佛塔。明代永乐九年(1411年),山门悬榜“六榕”,六榕寺之名由此得之,后来塔也改称六榕塔。

六榕寺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寺中的六榕塔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因此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之称。六榕寺的建筑布局比较特别,塔位于寺院中央,且在大雄宝殿的正前方。这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大多寺庙中较为少见。因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建造有了很大的变化,多数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佛塔则建在中轴线的旁边。六榕塔高五十七米,十一角形,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广州市景色,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由于一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含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六榕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六榕寺以“六榕花塔”为特色入选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

华林寺

华林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是岭南著名古刹之一,也是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的一个重要圣地,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华林寺的创建与达摩来华有密切关系,相传达摩到广州后结草为庵,这便是西来庵。西来庵建成后,历代多次修葺改建,清顺治年间,住持宗符禅师募资扩建西来庵,并将西来庵改名为华林寺。华林寺在清代受到皇室的特别器重,顺治、康熙帝曾恩赐二十二颗佛舍利给该寺供奉,从而使华林禅寺一跃成为当时广州府城“四大丛林”之首。

继宗符禅师之后,其弟子离心和尚又继续修建,苦心经营近十年,致使华林寺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该寺建起七层高的舍利塔,其造型精致,在广州独一无二。塔身高七米,以星岩白石制造,六面七层,每层刻有花纹,造型华丽。塔墓内藏有佛祖舍利二十二颗,从外到内用石、木、铜、银四重套贮放。

清道光年间,华林寺住持祗园法师奉诏由杭州净慧寺描罗汉图,回来修建了非常宏大和雄伟的五百罗汉堂:大门左右分立高达丈余的金刚,从门直入,北边神龛供奉有三宝佛,中央两面均有天井,回廊供奉五百罗汉神座,众罗汉像体如真人大小,喜怒哀乐表情及姿态各异。

如今的华林寺经过重修,虽地处繁华市区,但却闹中取静。寺坐西朝东,山门两侧各放两只石狮子和两只石鼓,山门石额上铭刻着“华林禅寺”四个字。由于华林寺没有大雄宝殿,所以五百罗汉堂就成了主殿。这五百罗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佛像之左的一尊罗汉像,为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他被称为“中世纪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从遥远的威尼斯来华,并在元朝做官十余年,为中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海幢寺

海幢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其原址在南汉时为千秋寺,后变成民居花园,明末改佛寺,称海幢寺,寺名来源于佛经上“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的典敌。

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殿堂林立,为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冠,名副其实,康熙年间有“海幢八景”为证。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寺院被辟为夷人(外国人)的游览区,开了广州专门为外国人辟游览区之先河。

海幢公园内古树很多,其中有树龄超过三百年的菩提古树三株,相传这些树是明代时从光孝寺原株分植出来的。

园中最古老的名木是一株鹰爪兰,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记载。鹰爪兰原是明末郭家花园所种植,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因而有“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之说。原来,这株茂盛的鹰爪兰树下,曾发生一个悲惨的故事。明末,富人郭龙岳居住在此一带。一天,他怀疑婢女兰香偷走了他的玉扣,连续几天对兰香严刑拷打。为表清白,兰香跳井自尽。为维护自己的声誉,郭命家人将这口井封了。过了不久,井上长出一株鹰爪兰树,很快便出枝散叶开花。后来鹰爪兰树越发茁壮成长,郭龙岳的家却一天天地衰落了,最后郭龙岳死于暴病,不得善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大多佛寺的十八罗汉不同,海幢寺内的罗汉像只有十六尊。这里有一段奇闻:据说,一天,济公和尚路过海幢寺,看见寺内的住持以高僧自居,对任何人都看不起。便有心戏弄他一下。济公化作一个疯僧,衣衫褴楼,挑着两个布袋来到寺前投宿。住持见此模样,十分讨厌,只让其住一晚,次日一早便赶他走。济公疯疯癫癫,将两个烂布袋放在大雄宝殿上,说要到韶关南华寺去,请住持帮他挑行李。住持大怒道:“疯人,不识抬举,你若有本事,叫大殿的罗汉帮你挑行李吧。”济公随即走到堂前大声叫道:“奉本寺住持之命,特请当中两位罗汉现身,替我挑行李到韶关南华寺去。”话音刚落,忽见两位罗汉从堂中跳了下来,拿起两个烂布袋,飘飘然地随济公向北而去,从此再也不回海幢寺了。韶关南华寺原有的五百罗汉像变成了五百零二尊,而广州海幢寺内原有的十八尊罗汉则只剩下十六尊了。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