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广东水陆师学堂

广东水陆师学堂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广东水陆师学堂

前身: 广东实学馆

创办人: 张之洞

学堂总办: 吴仲翔

广东水陆师学堂,它的前身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开馆的"广东实学馆"。清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督粤,又改名"广东博学馆"。清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学堂创办之初,除了利用"博物馆"外,又在长洲征地47亩,用了4592两白银,就地建造教习宿舍、学生宿舍、厨房等。又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操厂一座、操场一区、演武厅一座、师台一座等等,花白银59200余元。新学堂建成后,以八卦山以东的旧堂舍专居陆师学生,称"陆师诵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居水师驾驶、管轮专业的学生,称为"水师诵堂"。[1]

目录

创办原因

张之洞奏称:"窃惟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近年天津福州皆设水师学堂,而天津兼设武备学堂以练陆师。广东南洋首冲,较他省为尤急。"可见张之洞倡办广东水陆师学堂,是总结了中法战争的教训,认为广东居祖国南大门,形势十分重要,天津、福州都有水师学堂,天津还有武备学堂,广东更应该创办水陆师学堂。

学堂专业

广东水陆师学堂分为水师和陆师二部,水师学习英语,设管轮、驾驶两专业。管轮专业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驾驶专业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师则学习德文,设马步、枪炮、营造三个专业,开设开文、海道、驾驶、攻战等课程。创办之初,水师、陆师各招学生70人,后来水师的管轮、驾驶各招70人,共有学生210人。学制3年。

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1889年11月10日),学堂又增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等五所西艺学堂。

学生构成

学生的来源分为三部分:

一是"内学生",从"博物馆旧生"中挑选30名;

二是"营学生",从军营武弁中挑选20名;

三是"外学生",招收16-30岁文生20名。

张之洞认为这样的搭配,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内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而缺乏实践经验;"营学生"有实践经验,但文化知识不高,他们在一起学习,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营学生"与"外学生"年龄较大,学习外语有一定困难。张之洞考虑到这一点,除了请外籍外语教师外,又聘请翻译一名,在课堂"转相解授"。

学习过程

广东水陆师学堂分为水师讲堂、水师操堂、陆师诵堂、陆师操场、陆师马步炮操场五部分。学生每年9个月在学堂学习,3个月在兵舰或兵营实习。水师学员毕业后,需到兵舰实习1年,后延至3年。学员除了在广东招生外,还招收福建船政学堂及天津的武弁和文童。

教师构成

学堂的总办为吴仲翔,英人李家孜为水师教习,德人欧披次为陆师教习。当时认为海军最好是英国,陆军最好是德国。故水师学英国,陆师学德国。

更名改制

1893年,两广总督谭钟麟将"广东水陆师学堂"中水师、陆师分开办理,陆师诵堂改为"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水师诵堂则改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