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常通禅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通禅师

 

 

 

常通禅师

常通禅师(834—905)俗姓李,号常通、恒通。河北邢州(今邢台市)人。 李家是世族,祖上多做官。 禅师出生时,家道已经没落,但世风还在,仍以诗书传授子弟。 天资聪明的禅师幼年开始就接受《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良好的儒家经典教育。 禅师少年早孤,父母在他十一岁时,先后逝世。 按儒教传统守孝三年后,刚满十三岁的少年禅师,未经叔伯兄长同意,离家潜入鹊山寻师问道。 鹊山位于太行山东麓,邢州北部,自然人文景观具胜。 禅师初到鹊山,遍访诸寺,先以俗家弟子身份拜僧为师,虔诚地读诵佛经并修习忏法,希望通过修学佛法,为双亲超荐,以解脱自己苦闷。 他谨守佛教尊师和儒教重孝的传统,对其师孝养奉事,虔诚恭敬,无微不至,终得蒙剃。 二十一岁时(854),离开鹊山和师父,到邢州开元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

邢州开元寺受具足戒是禅师人生的重要转折。在开元寺受戒的过程中,禅师结识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师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后又经师友介绍和推荐,开始到长安荐福寺听习经律。

长安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荐福寺是皇家寺院、当时佛教重要的学术机构。 寺内高僧云集,典籍完备,拥有培养佛教大学者的一流的环境和条件。 禅师在荐福寺习经时间达八年,系统听习、研究佛教经、律、论和研读《六祖坛经》等禅宗著作,不断参究、契悟,对佛教的认识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提升。 从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戒子,脱胎换骨为一个具有深厚佛学造诣和高远政治眼光的壮年法师。

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明州郡守请常通禅师雪窦寺来主寺事,“开山建立精舍、始成祖席”。

简介

宋,赞宁编纂的《宋高僧传》卷十二记载: “唐明州雪窦院恒通传“释恒通。 俗姓李。 邢州平恩人也,家传士族幼而知学。 苏秦显达犹怀二顷之田,元亮孤高不羡五斗之禄。 纵越掞天掷地拖紫腰金。 瞬息浮华岂裨来业父母终礼。 年甫十三潜入鹊山访道依师。 既罢丘坟唯披释典。 精虔忏诵。 恳侍巾瓶不弭初终。 蒙恩剃度。 年二十于本州开元寺具戒后。 往京兆荐福寺听习经律。 七八年间寻穷藏教。乃曰。 摩腾入汉译著斯文。 圣胄来梁复明何事。 因辞北阙迳请南方。 遇招贤岑大师。 大师问曰。 何处人也。 曰邢州人也。 招贤曰。 我道不从彼来。 通曰。 和尚还住此无。 于是有滞皆伸无疑不决。 后指洞山石霜皆往参焉。 招贤示灭。 通以弟子礼事之咸通末游宣城。 尚书崔寓素奉禅门攀迎庄肃。 睹通仪表拔俗问答往还。 崔甚悦服。 于谢仙山奏置禅院号瑞圣。 请以居之。 四方毳衲之徒不邀自聚。 博陵方议奏荐师号。 坚让遂寝。 中和末文德初群寇兢起。 通领徒至四明。 大顺二年郡牧黄君晟。 请留居雪窦焉。 蔚然盛化。 天祐二年七月示疾。 越九日躬入浴室。 却坐绳床。 集众焚香勤勤付嘱。 合掌而逝。 春秋七十二夏腊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迁石塔于院之西南二百余步。 或曰。 通临终言我庞勋也。 此非也。 高僧无作为行录而无此说。 若观年腊。 庞勋岂正弱冠来逃难邪。    [1]

参考文献

  1. 常通禅师,腾讯,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