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艳
原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出生 1978年8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常艳,女,1978年5月生,山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1],中央编译局进行博士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2]

2012年12月12日,因在网上实名发表12万字长《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最终致男主人公衣俊卿落马。

人物经历

常艳,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求实》、《理论探索》、《唯实》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恩格斯著作的写作、出版及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2012年12月12日,常艳在网上实名发表12万字长文《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声称自己与时任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有婚外情。文章最终导致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免职。

科研成绩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恩格斯著作的写作、出版及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1CKS001),在研。

主持中央编译局2011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研究(项目批准号:11B15),在研。

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晋规办字[2009]8号),已结项。

主持山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研究--基于法学专业的调研与考察(项目批准号:SD2007YBKT-023),已结项。

主持山西师范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新视角的思考(项目批准号:YS06015),已结项。

主持山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视域中的学科意识(项目批准号:见教务处网站),已结项。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基金项目: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考辨(项目批准号:08XNH050),已结项。

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05JZD0001),已结项。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个代表"要思想与以和谐为目标的小康社会建设(项目批准号:05JJD710131),已结项。

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的历史考察(项目批准号:07AbZX027),已结项。

参与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56),在研。

参与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001),在研。

参与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在研。

科研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探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论析,《兰州学刊》2008(9);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意识及若干重要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网络隐私权综合保护体系的构建,《理论探索》2009(4);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及其现实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

小康社会和谐稳定机制的建构,《兰州学刊》2009(6);

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路径,《理论界》2009(7);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视域中的学科意识,《思想理论教育》2009(9);

社会稳定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沿革与发展,《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

农民权利反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着力点,《唯实》2009(9);

常艳
常艳

恩格斯公平观四题,《求实》2009(9);

学科视角中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深化,《探索》2009(6);

论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发展方式的选择,《求实》2010(5);

城乡一体化的理性定位及实现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恩格斯生态思想初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

反腐历程

权色交易

2012年,衣俊卿与女博士常艳情史引爆网络。两人情史文章《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衣俊卿小n实录》,因衣变心另结新欢而报复发文,文章讲述两人从2011年3月的面试中相识,之后发生关系,到衣另结新欢的经过。

铁证如山

第1次 2011年12月11日 西西友谊

第2次 2012年1月14日 洪城铭豪

第3次 2012年2月11日 洪城铭豪

第4次 2012年3月9日 西西友谊

第5次 2012年3月10日 西西友谊

第6次 2012年4月12日 洪城铭豪

第7次 2012年4月13日 洪城铭豪

第8次 2012年4月27日 洪城铭豪

第9次 2012年6月15日 洪城铭豪

第10次 2012年6月20日 洪城铭豪

第11次 2012年7月3日 洪城铭豪

第12次 2012年7月25日 洪城铭豪

第13次 2012年8月9日 洪城铭豪

第14次 2012年8月28日 洪城铭豪

第15次 2012年9月3日 山水宾馆

第16次 2012年10月16日 洪城铭豪

第17次 2012年11月16日 洪城铭豪

事情进展

常艳道歉

各位老师、同学、朋友:

提笔问安!

请允许我就前几日发至您邮箱中的"小说"一事道歉。"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系我在业余时间虚构出来的小说,文中也提及我一直以来有看小说甚至写作的冲动。

由于科研压力很大(这一年来我的状态一直不好,成果非常少),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与同事、亲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常常陷入一种幻想甚至狂想的状态,以至于把某种并不现实的事情及人物与自己关联起来,以求精神境界的圆融与自我安慰。 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把自己理想中的人与事当作现实的存在进行了一番文学性的描述,并在病情发作时发给了诸位。由于自己的不理智,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对于涉及到的"当事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名誉及心理伤害,并给培养过我的单位及学校以及家人、朋友带来了很多困扰。 在此,请允许我郑重道歉!也希望大家读罢小说一笑了之,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同时,我也会在家人的帮助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目前正在治疗中。我相信,我的人生路还没有走完,也盼望媒体及大众给予我康复的时间与空间。

在常艳衣俊卿事件发生后,常艳老公无法承受太大的压力和巨大的耻辱迅速与常艳离婚了。其实此传言不实,常艳致大众及师友的道歉信写道:"我也会在家人的帮助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目前正在治疗中。"这里说的"家人"实指常艳丈夫。另据知情人证实,常艳老公和常艳没有离婚,而是正在给予常艳"令人感动的"慰藉。

新闻对话

对话动机

在发表"写实小说"后,常艳在网上发表致歉信然后销声匿迹。后来开通实名认证微博,陈述她与山西师范大学的人事纠纷,称希望学校尽快解决她的去留问题。她希望继续留在学校,"看大门、做工勤岗也愿意"。山西师大回应,常艳已提出辞职,学校已停发工资。

对话内容

新京报:真实姓名开通微博,是不是意味新生活开始?

常艳:最近我在等山西师大的答复。如果他们要我,即便是工勤岗,我也会从此低调,维护好我的家庭;如果他们不要我,需要彻底了断,让我的档案去了人才市场,我自会再去找工作,不在乎体制内、体制外。

新京报:还想留在大学工作?

常艳:我不是怕被辞退。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的天地可能更宽了。但我就是希望他们敢于面对。

新京报:你发微博希望学校能给你答复?

常艳:我就是因为与他们交涉,他们总不当回事,我才发微博敦促他们的。

新京报:经历了去年的事,为何不一走了之?

常艳:我得把关系彻底转到人才市场,免得以后要开个什么证明的还要与他们打交道,还要从科长、处长、副校长、校长,一个个找。

新京报:关键还是档案转不出来?

常艳:是的。眼下快刀斩乱麻,就要他们给我个答复就行。留我还是不留。不要我的话,我也好再寻生路。

新京报:从你去年12万字文章看,你想把档案调出来也费了很多周折,还是没有成功。

常艳:我与校方的人事纠纷,其实是与上次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我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一份档案引起的"惨案"。鉴于某种特殊原因,我现在不想写明白了。但其实这个事情真的反映了高校人事制度、人才政策的很多问题。可惜,好些人就盯在情色上看,唉。

新京报:你觉得学校不该卡着你的档案?

常艳:我感觉,在高校的管理方面,既要有纪律严明的一方面,但是不能把老师当成贼来看待,来防备,需要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编者注:山西师大党委副书记王心平介绍,学校规定在职期间读博士,必须与学校签协议,毕业8年后才能申请提档案。他称这是学校留人的方式。)

新京报:但是你也给学校写过不转档案的保证书。

常艳:我报这个博士后,到编译局是要交钱的,编译局根本就不会让我调转档案。我为了让学校相信,给我这个机会,我额外地写了一份保证书。

新京报:但后来你又想通过编译局转走档案?

常艳:要把档案调离山西师范大学,对于我这样的一位普通教师来说,好比登天揽月。之前我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师大的教师,他说要看去什么单位,要是中直机关,学校就不会挡。

一步步阴差阳错我与编译局建立了联系,我以为自己可能有机会进中直机关,或者至少通过这个平台把档案调出来,有个自由身再去求职也不难。

【追求】

"有点星星火,我就想让它燎原"

新京报:当年你硕士毕业后留在山西师大教了两年书,2007年选择了去人大读在职博士。2011年又报考了中央编译局的博士后,是希望自己有所提升?

常艳:当时是这样,但是后来的一些事情,我就不方便讲了,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就是在每一个重要关口,都有两种选择,我是顺着其中一个走下去。但是到了下一个出口,又要顺着一个选择走下去。而影响我这种选择的,外在的因素太多了。

新京报:后来又想将档案从山西师大调出,留在中央编译局工作?

常艳:人生总是这样,如果你没有机会去追求的时候,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是一旦有一个机会,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有点星星之火,我就想让它燎原,给我一点点阳光,我就想灿烂。

新京报:追求都是一步步不断加码?

常艳:我在我的小说里,也有表达的。我有家有孩子,我还要什么。我一味总是要提升自己,事实上,就是进入了一种怪圈,或者说上了一条轨道。师大要求老师读博搞科研,那人家有什么导向,咱就冲着这去。做成了,那肯定好。就一步步地把自己推向了越来越不能把控的平台吧。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的欲望强烈吗?

常艳:有人说,我欲望强烈,我觉得也不是。还是那个观点,每个关口都有两种选择,每个关口我都有走向反面的准备。中央编译局要我可以,不要我拉到。我还有别的选择。

我心态一直都是这样,但这就是命运,我是学马哲的,但是我还是用宿命论的观点解释这种问题。一个个的偶然,最后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了。

【"小说"】

12万字没有写全

新京报:你写的12万字"小说"网上引起很大轰动,给自己带来压力吗?

常艳:我现在真的在坚持,上次事件出来之后,我自杀过好几回。

新京报:当时为什么要发表那篇"小说"?

常艳: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有一点点就会看得很深。

如果放在其他人,让当辅导员就去当,不评职称就不评,不让上课就不上,但我总是透过现象,从背后体会出很多东西。积累多了,就在心中形成一股不可压抑之势。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偏激吗?

常艳:也许我偏激了?我看到的很多现象,背后全是资源的掠夺与瓜分,人人为财为事而争。可以泯灭很多东西。

其实那个根本没有写全。为我之人也是"害"我之人。或许,也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的错。就是事情很多,纠结掺杂在一起,最后……

新京报:你对利用权力腐败的事情看不惯?

常艳:对,我就是痛恨权力的傲慢与专横,其实高校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境遇并不是如大家想象得那么好。我以后如果写小说,就慢慢写出来。

新京报:你对自己的科研和学术爱好吗?

常艳:爱好。我觉得学术上提升,和人生上提升是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还有更多的追求和价值。但是在我当前,这是一个突破口,我现在既然走上了学术的道路,我就相应地在这方面体现我的价值。

新京报:学校有同事说你比较孤芳自赏,不喜欢与同事打交道?

常艳:我对任何人都尊敬,这个是做人的底线。但我确实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孤芳自赏倒也说不上。我对自己的优点啊缺点啊,都认识比较清楚。但是我不愿意跟人表达,宁愿藏在心里头,或者说宁愿写一些文字性的东西。

【未来】

"要坚强忘掉过去"

新京报:你发了那么多微博,是不是也想改变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常艳:这次和上次不一样的,这次是我与师大的人事纠纷。我不想提及过去。只是要着眼于现在及未来。至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路遥知马力,我不急着改变某种负面的形象。用事实与行动说话最有效。我的路还长,我慢慢走,不急。

新京报: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

常艳:现在别人要怎么看,包括网上谩骂我的人,我没有必要去回复。我错的地方,就是我错的地方,但不是我错的地方,再怎么骂,我也不会去回应的。

新京报:你当时曾决定留在北京后,有没有想过家庭也会变动?

常艳:没有。我没有想过我到了北京之后,就不要家了,我没有想过。

新京报:你不希望改变自己的形象?

常艳:我本凡人。我对家庭、社会、人生的认识或许有些方面让人不理解,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的思维、认知一定与环境、阅历有关。或许若干年后,我会写自传,再叙这个社会架构中的一个小我。而此时此刻,无论非议有多少,我都不会为自己开脱。

新京报:你发了微博之后,学校有没有反应?

常艳:前天上午分管人事的副校长打电话叫我家人去办公室,说同意我在网上的辞职声明,并叫我下午去谈话办手续。我便觉得彻底要解脱了。但家人一致不同意我的做法,认为校方有落井下石之嫌。

我一气之下撞向家中石头,晕过去。后来,医院诊断确有病患。

新京报:目前没有办理辞职?

常艳:我家人也给学校说了我的情况(抑郁症),学校就说不提我再次辞职的事情了。我现在就是治疗,别的什么都不管。我并不想再害了任何人。我一定要坚强忘掉过去。

新京报: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常艳:完全是要走出自己,走出新天地,事实上,若干年之后,再回头看这些问题,无论是伤害,无论对错,无论悲喜,可能都很平淡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