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常绿镇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南部,地属山区,东接萧山区,南连诸暨市,西邻湖源乡,北靠上官乡、大源镇。距富阳区中心23.5公里。常绿镇历史上称长春,谓全境遍市竹林、四季翠绿故称。亦是原中共江南县委驻地。居民绝大部分姓章。
全镇山林面积3827公顷,其中竹林面积2600公顷,占全市的十分之一,素有"富阳竹乡"之称。山上自然植皮丰富,以竹林为主,松、杉、薪炭林等均有分布。[1]
乡镇介绍
常绿镇地处富阳区东南部,东接萧山区,南连诸暨市,西倚湖源、上官乡,北靠大源镇。镇政府驻地大章村,东北距市中心28.5千米。1956年并乡后始称常绿。1987年11月,撤乡建置为常绿镇,此后建置和辖地一直稳定不变。至2005年底,全镇辖15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1662~1722),辖区为长春乡。光绪年间(1875~1908),为正南区大源八庄、九庄各一部分。入民国,称亲贤乡。1950年民主建政时,为亲贤、北黄、长春、五云4乡。1956年,五云乡划归诸暨县,其余3乡合并为常绿乡,因境内竹林遍布,四季常绿,故名。1958年,建立常绿公社。1959年11月,并入上官公社。1961年,恢复常绿公社。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置,复称常绿乡。1987年,撤销常绿乡,建置常绿镇。
全镇总面积49.31平方公里,地势西北南三面皆高,惟东面较低。西北部层峰叠嶂,怪石嶙峋。白洋尖、石鳅坪、野猫岭耸于西,大岩山、普恩岭峙于北。白洋尖主峰海拔875米,为全镇最高峰。境内山溪较多,归纳为南溪和北溪,分别自南而北和自西南而东北,汇合于大章村南,始称常绿溪,复去东北,流经萧山区,注入浦阳江。土壤以红、黄壤粘土为主,灰土次之,适宜种植稻、麦、油菜、玉米、番薯等农作物。
气候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温度16.3度,无霜期210天。全镇山林面积3827公顷,其中竹林面积2600公顷,占全市的十分之一,素有"富阳竹乡"之称。山上自然植皮丰富,以竹林为主,松、杉、薪炭林等均有分布。珍贵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2003年普查时有百年以上珍稀古树8株,树径10公分以上260余株,主要分布于双溪、化山、长佳等村。野生动物时有出没,种类有穿山甲、野猪、黄麂、野兔、蛇类等。
常绿镇面积52平方千米,1998年底人口为16942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大章村。镇驻地分为三个行政村,有居民4000多人。全镇以大章村为中心,向四个方位散落着12个行政村。由于邻县差别,居民分别说富阳、诸暨、萧山的语言,成为富阳语言学上一大特色。[2]
自然资源
作为山区的常绿镇,毛竹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用于手工造纸。解放前这里的纸就远销到上海、南京、苏州,声誉甚高。解放后,也一直是一项最主要的经济收入。由于造纸原料的创新、机器造纸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常绿的手工造纸业受到强有力的冲击。蚕茧是发展最快的一项副业生产,村民利用低山缓坡广植桑枝,栽桑养蚕,1994年产蚕茧近百吨。
交通不畅、缺乏资金和人才流失是常绿发展工业遇到的三大突出问题。因此,常绿镇的乡镇企业一直处于初级阶段,得不到很好发展。主要行业有五金、纺织、竹制品加工、彩印、塑料制品、造纸等,由于规模小,就业人员少,劳务输出成为常绿镇的一大创收举措。
有状元遗风的常绿镇,民间向来重视教育,1956年就办起了富阳第二中学。现有小学一所,初中搬至环山中学;全镇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得到普及。
常绿镇的交通运输全靠公路,现已建有经萧山地域通往富阳、杭州的柏油路,联结金杭线的雀鸣岭公路也已打通,但由于是山区公路,需翻山越岭,路况差,距城市远,交通仍不够通畅、便捷。[3]
大事记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批准为革命老区乡;全镇普及自来水。
1991年,投资40万元的雀尾岭道路改建工程破土动工,于1994年10月竣工。
1992~1994年,全镇各村普及闭路电视。
1993年,投资55万元的常绿镇中学综合大楼动工兴建,1995年竣工。
1994年,投资52.26万元的医疗大楼动工兴建,次年竣工。
1995年,投资35万元兴建北黄完全小学,次年投入使用。
1996~1997年,总投资50万元的金融大楼建成。
1997年,由富阳市交通局投资10万元,镇、村、村民三方集资40万元兴建的北黄柏油公路建成并通车。
1998年,投资66万元的电力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68万元的枫桐坞水库建成;实行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
经济建设
常绿镇是农业镇,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山林生产,素占农业主导地位。开辟杉木林基地233公顷,建成林特优产品基地340公顷,主栽品种有茶叶、食用竹、青梅、板栗、雷竹、杜仲等20余种,达到了粮丰林茂,农业鼎盛程度。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等因素,粮食产量虽渐有下降,但山林基地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投入逐年增大,农业的基本面貌有较大改善。至2005年,全镇已完成改建山塘59个,兴建小型水库8座,修建溪堤堰坝35千米;建成林特产品基地5处,面积75公顷。农业总产值中80%以上产值来自山林产品产值。森林覆盖率达77.7%,为历史最好时期。
1991年,工业生产主要有造纸厂、包装印刷厂、家庭织布业、竹制品加工业等。1998年,全镇从事竹制品加工业的从业人员达4600多人,加工产品有蚕匾、畚箕、竹篮、竹椅、书架、豆制品加工工具等,竹编花篮是当时闻名于市的手工工艺品,形状有菱形、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六角形等十几种,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年创汇30万美元,一度成为外贸定点生产基地。后受出口渠道、市场价格等影响,竹制品加工业逐步下降,继而家庭织布业快速发展,成为全镇主导产业。
至2005年,全镇有家庭纺织户1248户,其他工业企业23家,从业人员4141人,全为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富阳市村南第二造纸厂1家,生产高级皮纹纸,是全市惟一的产品。全年工业产值中,纺织业产值38500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5.4%。
1991年,商业网点有常绿供销社和常绿粮站,以及各行政村的供销社代销店。1992年始实行商贸体制改革,各村代销店转为个体经营。1993年,建立集镇农贸市场,占地面积260平方米,设摊位25个。至2005年底,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79家,其中"放心店"15家,超市1家,年营业总额1288.8万元。[4]
全面发展
常绿镇积极实施生态镇战略,按照生态镇的建设规划,开发建设常绿镇。投资200万元的常绿溪堤护岸、溪边美化、绿化、溪道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得到基本处理。在集镇和治溪下游段建造了垃圾箱和垃圾焚烧炉、垃圾填埋场,落实专人进行清理,实行长效管理。保持现有的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严格控制污染源进入常绿。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村级体育场所的建设,常绿镇现已建成正规的水泥地篮球场12个,使常绿镇真正成为富阳市篮球之乡。全镇篮球运动十分普遍,15个行政村及机关、学校都建有篮球场,被杭州市体育局命名为2005年度"杭州市体育强镇"。有腰鼓队1支,舞龙队3支,老年活动室11个,健身场地6处。
镇内有医院1家,防保所1家,村卫生室10个。镇卫生院占地0.38公顷,建筑面积1464平方米,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牙科等7个科室,设施完善。镇内有卫生院1家,原防保所并入卫生院,共建村卫生室3个。1996年,镇卫生院易地兴建,投入使用,位于大章村委旁。2005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2万人,参保率85.20% 。
旅游
山清水秀的常绿镇,风景比较著名的有位于大章村西10千米处的石梯。据《富阳地名志》记载"石台四面皆峭壁,如石削成,有石径自下而上,远望如天梯,故又名石梯"。由于地势高,夏天非常凉爽,若加以开发,是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龙门坛是常绿的又一处佳景,这里曲径通幽,两旁翠竹掩映,举目见怪石嶙峋。常绿风景不下十余处,有一石刺天的石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白石岭胜景等等。但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宋代,章允文(常绿章氏始祖、状元之子)时任杭州通判,元代,章杨,库治河(黄河)有功,官至河南布政使;清代,章钦文,因为官清廉,钦命河南省巡抚。蒋忠烈士,常绿镇木坞村人,曾任浙东抗暴游击副司令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在与敌遭遇战中牺牲,富阳市人民政府在常绿大门山麓建烈士墓,供后人凭吊。
清代前期时,常绿曾昌盛一时,章村建有规模宏大、名扬百里的宗祠,还有"饮旌纯孝"匾额的牌坊及文昌阁等。当时街衢如织,商店鳞次栉比,乃方圆几十公里地的聚会集市重镇。解放初,这里是富阳最早建立乡民主政权和组织互助组的地方,是窈口区的区委所在地。
纸糊高照
纸糊高照是常绿镇大章村流行久远的一项造型艺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在常三村还有保存。据介绍,高照在常绿大章村已流传很久。解放以前,每年的正月十二开始竖灯,至十八落灯。常绿高照的特色是蜡烛灯外部用色彩缤纷、图案精美的纸糊起来,而其他地方的高照是布做的。清时,高照灯作为当地村民闹元宵的灯舞节目,很受欢迎。当时还没有电,高照放在龙灯队伍前面,既有观赏功能,又有照明功能 。
常绿纸糊高照由主灯和两侧辅灯组成,主灯由2根长约12米的杉木做成梯子状,分33层,每层一盏共挂置32盏纸糊蜡烛灯,辅灯是在两根杉木外侧各悬挂28只红灯笼。高照顶端是由纸花扎成的花篮。高照未竖起横扛时,这些花灯悬垂下来各自成盏,状似游龙;高照竖起时,这些花灯层层排列,接近四层楼房高,俨然像一座灯塔。竖高照时,主灯与辅灯衔接;待高照竖起,悬挂着的红灯笼迎风摇曳,高照主灯则大放异彩。
撑高照表演,先要将高照与1.5米长的毛竹连接,撑高照人穿一件子弹袋的皮背套,将毛竹插在背套里行走,四周有四人牵制从高照顶端悬垂下来的四根绳索,使高照保持平衡。随着撑高照人脚步移挪,高照缓缓转变角度,观众在远处就可以感受到高照的五彩斑斓、万千气势。据村民回忆,撑高照时需要好几个汉子一起发力,用绳索将高照拉起,另几个人则固定住高照底端,这样才能将高照成功竖起。
据考证,常绿的纸糊高照与福建北部的"竖高照"十分类似。大章村的纸糊高照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老人回忆,大约是在晚清,与福建建阳的高照出现的时间相距不远。常绿章氏源自福建浦城,而浦城毗邻建阳,同属福建四平市。据现有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高照这一民间艺术仅存在闽北和浙北。章守本老人说,如今即使是福建闽北,也已经见不到高照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