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帝 |
帝(拼音:dì)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说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帝的基本义是天帝、上帝,亦可指先王,周代以后战国以前亦可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秦以后成为"皇帝"简称。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第2版》 、汉典网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帝 ; 拼音 dì
注音字母; ㄉㄧˋ
平水韵部; 去声八霁
部首; 巾、亠
总笔画; 3+6、2+7
造字法; 象形字
结构; 独体字,上下或上中下结构
五笔; UPMH(86);YUPH(98)
统一码; CJK统一汉字 U+5E1D
仓颉码; YBLB
四角号码; 0022₇
异体字; ࠫ�、ࢂ�
字级; 一级(1633)
文字源流
帝字甲骨文作图1、图2、图3等形状,比较原始的是图1和图3,从第二期开始,在上面加一横画作图2。西周金文作图2,春秋文字承袭西周文字。战国文字中"图A"旁繁化作"图B"形,或于"图C"右上加一短横画为饰笔。秦汉文字承袭春秋文字,变化不大,沿袭至今。
学术界关于"帝"字的解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帝"是"花蒂"的"蒂"的本字。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高鸿缙在《中国字例》中将帝释为"根蒂"。这两种说法,不管"花蒂"还是"根蒂",都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亦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帝"像架木或束木以焚烧祭天,本义是一种古老的祭礼,是禘的初文。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又引申为商王之称号。
此外还有"帝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帝是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帝字来源于巴比伦"等多种说法,各有其参考价值。
三皇五帝、黄帝、炎帝、汉武帝,要说到"帝"字,多半是出现在这类称呼中。"帝"的本义应该与先民的祭祀崇拜有关。甲骨卜辞中作为名词的帝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上帝,二是祖先。用在刮风、下雨、打雷、天旱等气象的文辞中一般指上帝,用在"受我佑"等文辞中一般指祖先神灵。《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佑)一月。"《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内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甲骨文合集》14198片:"辛丑卜,壳贞:帝叒(若)王。"殷代最高奴隶主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第一例,我攻打马方,祖先给我帮助。第二例,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顺利。第三例,祖先使王顺利。
《说文解字》认为:"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作为王的称号,这是本义的引申了,王才能称帝。"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间的掌管、控制部落、国家等大权的人,例如"尧、舜、禹",还有后来的秦始皇称"始皇帝",近现代还有用"帝"指"帝国主义"的说法,指的是掌握一定军事力量的、占统治地位的、有野心好侵略的资本主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丄部】都计切(dì)
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
₇,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Ğ。Ğ,古文丄字。䇂、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注释〗谛:审谛,详谨周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风俗通》:"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措。"
说文解字注
谛也。
段注:见《春秋·元命苞》、《春秋·运斗枢》。《毛诗故训传》曰:审谛如帝。
王天下之号。从二,朿声。
段注:都计切,古音第十六部。
₇,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Ğ。Ğ古文上字。
段注: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体异。必云Ğ古上字者,明非二字也。徐锴曰:古文上两画,上短下长。一二之二,则两画齐等,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言从䇂,举䇂可以包言。
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
段注:古文示作慨。古文礼作Þ。古文辰作。此古文从一,小篆从Ğ之证。然则古文以一为Ğ,六书之假借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 帝·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6
古文:₇、૦
《唐韵》都计切。《集韵》《韵会》《正韵》丁计切,并音谛。《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称帝。《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吕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记·高帝纪》: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
又谥法。《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隐曰:援神契云:大角为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左传·僖三十一年》:卫迁于帝丘。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墟,故曰帝丘。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下窄,中间宽,左右对称。左右对称。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点、撇分列竖中线左右;"冖"居横中线上侧。"巾","冂"的宽度与第二笔横相当,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末笔竖在竖中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