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師公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師公戲儺戲[1]戲曲劇種,清同治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最早用木製面具,故亦稱「木臉戲」,流行於廣西的河池、宜山、貴縣(今貴港)一帶。師公戲最初的劇目內容以驅鬼酬神為主,後來出現以神話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師公戲舞蹈豐富,原來是唱,後也有念白。

安徽、陝西等地的師公戲與端公戲以及貴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類型,在藝術上則各有特色,大都用漢語演唱。

簡介

「師公舞」源於何時,民間藝人有些不同的說法。一說源於周代,其唱本中確有「周朝唱師傳下來」、「三元三聖號真君,周興幽厲作諫臣,辭職參師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詞;一說源於黃帝時代,說黃帝就是運用梅山教密文戰勝蚩尤的;又傳唐、葛、周為皇帝母親擊鼓舞蹈,驅邪治病,皇帝封其為三元,遂「三元教」廣為流傳;又一說源於漢代,諸葛亮南征十洞蠻王時,有梅山教徒隨征,後流落於十萬大山傳教,由此出現師公。以上種種,均屬口頭傳說,沒有可靠的文字依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師公舞」起源甚古。與嶺南(廣東、廣西古稱嶺南)古代巫舞、儺舞有着一定的淵源關係。

由於各地師公舞均有相對統一的祭祀內容和基本相同的服飾道具,因而在表演上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和風格特色。一般來講師公舞的風格古樸淳厚,動作沉穩健壯,其基本要求是:「馬」要矮(藝人稱前點步、蹲襠步、正步蹲為馬步、要求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擺,胯要扭、膝要顫。舞蹈時,經常在一個強烈的鼓點上突然吐氣屈膝,身體隨之反覆擺動,腿部動作豐富多樣,既有特點,又富於韻味。

師公舞一般都用蜂鼓、扁鼓、鑼、鑔等打擊樂器伴奏[2],其中蜂鼓起主導作用,蜂鼓因形似黃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燒成,內空,一頭大,一頭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頭用棍擊打,鼓聲清脆悅耳,另一端以手拍擊,鼓聲渾厚深沉,雙手交替擊打,變化多端。

視頻

師公戲 相關視頻

師公戲 非遺傳承
廣西非遺—師公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