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布袋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是供奉在臺灣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太聖宮的明朝文物,列為嘉義縣文化資產、中華民國重要古物。
認證
石萬壽曾到太聖宮研究此媽祖像,卻被廟公擋駕,信徒蔡國賢及時來電話通知,方能進行研究。1990年,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在爭論台灣媽祖信仰的歷史地位,新港文教基金會特別邀請石萬壽,結果說出魍港媽祖神像在臺灣本島最具歷史。
1994年10月16日,石萬壽在太聖宮舉行魍港太聖宮開台媽祖研究發表會,除了縣長李雅景到場外,還有曾振農、翁重鈞、蔡式淵三位立委,省議員陳明文、縣議員蔡明宏、邱再留、陳德忠、鎮長蔡長雄、省漁會理事蕭世豐、嘉義區漁會總幹事蔡祝河、國民黨布袋鎮黨部主任阮文東等到場。
1995年10月20日,在曾振農的協助下,文獻會到太聖宮了解,由於鑑定權責單位是教育部,地方再向教育部反映。次月28日,教育部委託黃永川、阮昌銳、莊伯和等三位教授到場鑑定,證實這尊媽祖聖像是明朝年間的作品。
2015年2月,該像列為嘉義縣文化資產一般古物。次年,縣文化觀光局委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李建緯,以歷史、藝術及科學方式考究檢測,證實確為明代製作,且可能是台灣現存僅見的明代樣式媽祖神像,嘉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提送文化部審議為重要古物。
2019年4月20日,獲得重要古物授證,林陵三也到場參拜。
祭祀
信徒相信此像能治病,凡急難病症,經童乩指示將媽祖座底,剔一薄片和藥煎服。
好美里的漁民認為海岸線無主海灘是媽祖的財產,所以若有討海糾紛就請媽祖裁奪,在海灘潮汐帶撈捕魚苗就在太聖宮裡投標,最高金額奪標者,才有捕撈權。在媽祖誕辰前一天午時,居民會帶著太子爺、五府千歲、五王等諸神明,並以此媽祖殿後,一路往好美漁港前進作祭祀。
林陵三在2003年到二水鄉定覺寺參拜,突然有起乩說魍港太聖宮媽祖要求改善魍港當地的路燈、交通。後來他由隨扈透過「八號分機」協助才找太聖宮,從此每年媽祖誕辰,都會到太聖宮為媽祖祝壽。
由來
舊稱為「魍港」的布袋鎮好美里虎尾寮在1623年荷蘭人繪的大員海域航海圖就已是臺灣的重要港口。據石萬壽調查,明朝時鄭芝龍以魍港為基地,建天后宮供奉魍港媽祖神像。該樟木神像長25公分、寬23公分、高54公分。塗彩有三層以上髹漆,最下層類似礦物彩,運用披土、裱紙與漆線等泉州派工藝手法。其造型為頭戴高頂冠冕,坐姿雙手呈現上朝式,身著大寬袖衣衫、霞帔、雲肩、蔽膝、著下裳、腰繫革帶。服飾與明代晚期命婦[1] 二品女官的服飾形象較為相近。臉型為明末風格,為較長的瓜子臉,神情威嚴,身體較長,且座椅較小,清初的臉形較圓,神情慈祥,頭大身小,且座椅較大。冕疏有七條,若是清朝神像時已被封為天上聖母,應為九條。該像之所以連同座椅雕成,經考證是航海人專用的神像,才不會因海船搖晃致神像傾倒。
後來廟宇被颶風吹毀,魍港媽祖神像移入青峰闕砲台內供奉,因此有「衙門媽」之稱。1966年,地方建立太聖宮供奉,直至1976年才興建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