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顏喀拉山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3年2月8日 (三) 07:17 由 Glfer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巴颜喀拉山群'''是中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里的一个名词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顏喀拉山群是中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巴顏喀拉山群 Bayankalashan Gr 06-63-0725 T

【命名】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命名;青海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0年介紹。

【層型】選層型為西藏改則北東得雨湖北東約19公里車馳口剖面。

【特徵】為一套厚度巨大幾乎全由砂岩、板岩組成的地層,分三個亞群,上亞群構成巴顏喀拉山中南部之主體。含有雙殼類、腕足類、菊石、珊瑚、牙形石、遺蹟化石及植物、孢粉等。其中,下亞群下部產菊石:「Vishnuites」 decipiens,Gyrophiceras vermiforme,Acanthophiceras cf. gibbosum,Anotoceras costatum,Flemingites muthensis,Cordillerites sp.等;上部產菊石:Meekoceras cf. infrequens,Isculitoides globosus,Procarnites kokeni等;雙殼類化石Entolium cf. sichuanensis,Posidonia baiyushiensis等。中亞群產菊石:Lenotropites debilis,Danubites sp.;雙殼類:Leviconcha orbicularis及腹足類:Tuosuohuthyris sulcus等。上亞群產豐富的海相雙殼類,但屬種單調,共有Halobia的12個種,重要的代表有:Halobia cordillerana,H. cf. disperseinsecta,以及Myophoria subvestita;Nuculana perlonga;N. Yunnanensis,Pachycardia subrugosa,Pteria aff. Annamitica,Gervillia praecursor等。另外還有海百合類、珊瑚及植物等化石。不整合於布青山群之上、年寶組之下。厚度2300-22832米以上。

【同物異名】西康群、涌波群、草地群。

【分布】青海、西藏巴顏喀拉山地區。地質礦產部全國地層清理組認為本群未建正式的組級單位,層劃分為上、中、下三個亞群。亦未見與年寶組等不整合接觸的剖面,本群名稱應採用命名較早的西康群。

【參考文獻】青海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0,Ⅰ-46區域地質測量報告,一分冊;青海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0,Ⅰ-47 區域地質測量報告,一分冊;西藏區域地質調查大隊,1986年,Ⅰ-45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青海省地質礦產局,1991,青海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孫崇仁等主編,1997,青海省岩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中國地層典編委會、楊遵儀、楊基端、張舜新、周惠琴、曹洪升編著,2000,三疊系。北京:地質出版社。華南地層大區青海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