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郎柳
巴郎柳(學名:Salix sphaeronymphe Gorz)是楊柳科,柳屬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小枝細,紅褐色或紫褐色,葉片披針形,少數狹披針形,長3.5-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至圓形,托葉小,線狀披針形,有腺齒,花序與葉同時開放,花絲離生,花葯橢圓形,黃色;苞片倒卵狀圓形,兩面有柔毛;密花;子房卵形,花柱短,蒴果,卵狀圓錐形,4-5月開花,5-6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甘肅南部。生長在海拔2600-3700米的水溝旁或山坡路旁。對土壤和氣候適應性強。
巴郎柳是鄉土樹種,有着生長快,扦插造林4-5年內能達到退耕還林造林所要求的技術標準。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小枝細,紅褐色或紫褐色,當年枝有毛,後無毛。葉披針形,少數狹披針形,長3.5-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幼葉兩面有柔毛,後脫落,除葉脈外近無毛,上面深綠色或綠色,下面淺綠色,邊緣有腺鋸齒;葉柄長1.5-5毫米,有絨毛或近無毛;托葉小,線狀披針形,有腺齒,有毛。 [2]
花序與葉同時開放,梗上着生2-3小葉,軸有毛;雄花序長約2厘米,粗4-6毫米;雄蕊2,花絲離生,長約3毫米,基部有長柔毛,花葯橢圓形,黃色;苞片倒卵狀圓形,長1-1.5毫米,兩面有柔毛;腺體2,背生和腹生,腹腺不裂或2-3裂,長約0.6毫米,背腺不分裂,較腹腺稍小;雌花序長1-2.5(3)厘米,粗2-3毫米,密花;子房卵形,長約2毫米,密被白色柔毛,無柄,花柱短,上部2裂,柱頭全緣或淺2裂;苞片倒卵形或近圓形,長0.8-1毫米,淡褐色,剛開花時與子房近等長,外面及邊緣被長柔毛,內面有毛或至果時無毛;腺體1,腹生,圓柱形,長0.4-0.9毫米,有時有背腺,長約0.3毫米。果序長2.5-4.5厘米,粗7-9毫米。蒴果,卵狀圓錐形,長3-4毫米,無柄或有短柄。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產地生境
巴郎柳分布於中國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甘肅南部。生長在海拔2600-3700米的水溝旁或山坡路旁。 對土壤和氣候適應性強。 [3]
繁殖方法
插穗採集時間和規格:每年的3月中旬至4月初,巴郎柳樹液流動,枝條未萌動前,要採集插穗。插穗要選生長健壯、芽飽滿,無病蟲害的2-3年生枝條,直徑在2厘米-3厘米,長度約50厘米,採集的插穗底部要剪口平滑,未傷皮,不留側枝。
插穗處理:將採集好的插穗,按粗細分級綑紮成20根的小捆,立放在小溪中,水浸至插穗底部30厘米處,浸泡10天左右,使插穗充分吸水,以便提高成活率。 [4]
栽培技術
合理整地:整地可採用局部整地,栽植穴規格一般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注意清除栽植穴內的草根與碎石,使栽值穴內的土壤保持疏鬆狀態。
造林時間及方法:扦插造林的時間:4月中旬至4月底,巴郎柳未發芽前扦插造林。扦插造林株數:根據退耕還林造林技木標準,扦插造林株數灌木為每畝不少於170株。扦插造林方法:扦插造林深度為30厘米,插後踏實並灌透水。
撫育管理:造林後進行圍欄封育,嚴禁在退耕還林地放牧,免遭人畜踐踏、破壞。第一、二年要清除栽植點周圍的雜草,每年可進行1-2次。
混交設計:根據造林地塊大小。採用株間、行間或帶狀混交方式。①大面積造林可用帶狀混交。青楊3-4行組成一帶。株行距一般為1.5米×1.5米、1.5米×2米、2米×2米,帶與帶之間栽植巴郎柳2-3行,株行距一般為1米×1.5米、1.5米×1.5米。②小面積造林可採用株間或行間混交。以青楊為主要樹種。巴郎柳為次要樹種。來確定造林密度。一般青楊每畝74-167株,巴郎柳74-133株。
主要價值
巴郎柳做為中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可河流域班瑪縣的鄉土樹種,有着生長快,扦插造林4-5年內能達到退耕還林,造林所要求的技術標準。
參考文獻
- ↑ |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4-18
- ↑ |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 [李松林.青楊柳樹混交林造林技術[J].果洛科技.2005年第2期:63]
- ↑ [侯英才.巴郎柳在退耕還林中的扦插造林技術要點[J].果洛科技.2003年,第1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