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祠堂街9號

保護級別: 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占地面積: 60 m²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名無名英雄紀念碑、無名英雄銅像,位於四川成都市青羊區祠堂街9號成都市人民公園內,該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陣亡的64萬川軍修建。

紀念碑坐西南朝東北,由基座、碑體、塑像三部分組成,整體高約8米。紀念碑塑像造型是國民革命軍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褲,扎綁腿,穿草鞋,手握步槍,跨步向前,即刻準備衝鋒,士兵造型的原型是川軍班長張朗軒。

2013年,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被公布為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9月1日,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1]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川軍七個集團軍共40餘萬人即赴前線殺敵。抗戰期間,四川籍將士350餘萬人加入國民革命軍等部隊出川抗日,傷亡達64萬之眾(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抗戰期間,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當年,中國抗日軍隊中每五六個人中就有一個四川人,故有「無川不成軍」之說。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紀念川軍將士血染疆場,各界呼籲和發起了募捐運動,修建一座「無名英雄紀念碑」。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雕塑大師劉開渠設計並取名為「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最終選中張朗軒,成為了最早的「無名英雄紀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同年,7月7日立於成都市老東門城門內。

1966年,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英雄銅像被毀。

1985年,成都決定恢復建設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劉開渠將當年雕塑的圖片捐出。

1989年8月15日,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萬年場落成。

2004年起,「無名英雄」塑像成了成都公認的「城市精神」的象徵。

2006年,因城市道路改擴建,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已位於十字路口中間,不利於人們憑弔,準備將其搬遷安放在當年川軍出川誓師大會所在地人民公園(即當年的少城公園)。

2007年8月15日,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址到成都市人民公園東門廣場。

建築格局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坐西南朝東北,由基座、碑體、塑像三部分組成,整體高約8米,占地面積約為60平方米。紀念碑塑像造型是一國民革命軍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褲,扎綁腿,穿草鞋,手握步槍,跨步向前,即刻準備衝鋒。

早期整座雕像連同基座高達22英尺5英寸(約6.8米),無名英雄像高8英尺(約2.44米),台座內用城磚填滿為實心,外部分四層,兩層旱石墊底,共高20英寸(約0.5米),下層座高4英尺(約1.22米),四個側面皆為梯形,上底長9英尺(約2.74米),下底長9英尺10英寸(約3米),用高城腳石分別設計2英尺9英寸(約0.83米)高梯形狀凸起式樣以供浮雕或鐫刻,上壘兩層粉心造石,厚1英尺2英寸(約0.35米),上為碑體,高7英尺7英寸(約2.3米),也是四面為梯形,上底長3英尺1英寸(約1米),下底長4英尺11英寸(約1.5米),有青石造高5英尺4英寸(約1.6米)供鐫刻「無名英雄像」字樣。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周圍有花壇、樹木等基礎設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