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岩前镇,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南端,镇中心位于东经116°08',北纬24°55'。东连象洞乡,西接中赤乡,南与广东省蕉岭县广福镇毗邻,北与十方镇交界。镇政府所在地灵岩村距县城42公里。有205国道过境。2000年,岩前镇辖16个行政村。2014年,岩前镇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岩前镇是省府批准的18个工业卫星镇之一。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8500公顷,常住人口30698人。[1]

中文名: 岩前镇

行政区划代码: 350824102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省武平县

地理位置: 东经116˙08‵,北纬24˙55‵

面 积: 18500 公顷

下辖地区: 灵岩、大布、将军村等

政府驻地: 灵岩村

电话区号: 0597

邮政区码: 364302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人口数量: 30698人(2017年)

著名景点: 客家土围楼、狮岩、均庆寺等

车牌代码: 闽F

目录

建制沿革

岩前,原称“岩前城”。宋时属禾平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岩前里。民国初设岩前区,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第四区,民国29年(1940年)设岩前镇。苏维埃时期属岩前区,有4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后先后划为第五区、岩前区、岩象区、岩前乡、红星公社、岩前公社。1958年设岩前公社,1984年10月,撤销岩前公社,设立岩前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10月18日,岩前镇辖16个行政村:灵岩村、大布村、将军村、东峰村、迳田村、上墩村、伏虎村、三河村、宁洋村、和安村、洋坑村、龙井村、双坊村、丰贵村、杨梅村、澄邦村。镇政府驻灵岩。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

详情

岩前镇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南端,东经116˙08‵,北纬24˙55‵。东连象洞乡,西接中赤乡,南与广东省蕉岭县广福镇毗邻,北与十方镇交界。镇政府所在地灵岩村距县城42公里。205国道贯穿镇境南北,距梅州72公里。

地形地貌

镇内为丘陵盆地地貌,地势北高南低,豆腐头顶海拔1051.4米,为镇境域内最高峰。岩前镇500米以下丘陵有6330公顷,占该乡面积35.3%,其中300米一下低丘1129公顷。岩前镇盆地2906公顷,占武平县盆地的16.21%。

气候

境内年平均气温20.5℃,冬季平均气温11.2℃,春季平均气温23℃,夏季平均气温26.7℃,秋季平均气温21℃。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低于17℃,全年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4℃~27.5℃,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只有7℃~9.9℃。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低于6.5℃。初霜日平均为12月2日,终霜日平均为2月22日,霜期83天,无霜期282天 年平均降水量1723.9毫米。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石灰石、白云石、煤炭、锰矿等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灰石2亿吨以上,白云石1.8亿吨以上,煤炭6400万吨,锰矿21.5万吨,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县第一。

植物资源

林业用地14151.2公顷,其中有林地13332.27公顷,森林覆盖率74.1%,林木蓄积量25万立方米,立竹量36万根。

水资源

境内溪流密布,水力资源丰富,地下水充沛,自来水厂日供水量6000吨。宁洋溪、岩前溪经龙井汇入中赤河。

人口民族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岩前镇总人口为3.8万人,全部为汉族人,家庭户数9708,其中男19789人,女18277人。0-14岁的共9229人,其中男4774人,女4455人。15-64岁的共25850人,其中男23794人,女12056人。65岁及以上的共2987人,其中男1221人,女1766人。户口本地住在本地的有34997人。到2015年7月8日为止,岩前镇共有常驻人口40082人,流动人口7000余人,人口居武平县第三。绝大部分人为汉族。2017年,常住人口30698人。

经济概况

综述

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19亿元,镇级财政收入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元。拥有各种成份的企业4600余家。1985年,建镇财政所。1988年,镇预算内财政收入213万元。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多种经济实体及各种经营的迅速发展,镇村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镇预算内财政收入943万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个行政村财政总收入147万元比1988年增长3.48%。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405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762万元,农业总产值10294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长313.94倍和5.76倍。2014年,岩前镇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

第一产业

全村共有耕地1667亩,人均耕地0.34亩,全村山林面积6567亩。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182.7万元,村财年收入约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0元。主要农产品:马铃薯、烤烟、大豆、李子等;

粮食生产

岩前是武平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大豆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杂粮。205国道沿线大部分农田实行烟—稻、烟—菜连作,1988年后,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0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08.67公顷,粮食总产量15442吨,平均每公顷产4965公斤,分别比1988年增27.46%和12.59%。

经济作物

境内经济作物有花生、烤烟、玉米、蕉芋、生姜、木薯等,果树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开始,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大面积栽种果茶,相继建立3个果茶基地。1995年,发展商品蔬菜,岩前镇蔬菜发展公司成立。2000年,种植花生527.67公顷,产花生1013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县的33.53%和32.09%;烤烟种植面积700公顷,产烟1344吨。全镇共建成水果基地4个。茶园34.73公顷,产茶12吨。果树种植面积287.66公顷,产果1068吨,其中柑橘种植面积18.53公顷,产量244吨,枇杷种植面积17.86公顷,产量96吨,柚子种植面积8公顷,产柚65吨,甘蔗种植面积12.53公顷,产蔗478吨,玉米种植面积181公顷,产玉米845吨,蔬菜种植面积521公顷,产菜12220吨。

林业生产

1988年,采取封、管、造相结合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1990年,镇林业技术推广站成立。1995年为保护森木资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区剩余段木等培育香菇,仅将军村当年就种植300万袋。实现社会产值700多万元,纯收入400万元。1998年,把宁洋、将军2个行政村划为镇双千亩毛竹生产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顷封山育林257.33公顷,迹地更新47.26公顷,生产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万根、油桐子35吨、松指279吨、棕片33吨、笋干70吨、山苍子18吨、香菇181吨。

畜牧水产

1987年,镇内群众自发兴起饲养美国皇鸽热,迅速遍及全县。大布村村民王贺龙引进香港皇鸽,南京鹦桃鸭等种苗创办养鸽为主的养殖场,产品销往香港、深圳、广州、厦门、河南等地,年产值29万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长王兆国等领导专程前往参观。后因饲料价格上涨,肉鸽滞销,养鸽热急骤降温。2000年,全镇生猪存栏35512头,养牛3019头,家禽31.30万只,蜜蜂560箱;肉类总产量2258吨,禽蛋583吨,蜂蜜5吨;养鱼水面131.13公顷,水产品501吨。与1988年比生猪存栏数增长10.2倍,牛存栏数增长12.51倍,家禽饲养数增长18.21倍,养鱼水面增长11.37倍。

第二产业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业基地之一。1988年后,县办水泥厂、岩前机械厂,农村手工造纸和石灰石生产、胶合板厂等一批镇村企业,在经济改革中,相继改制为承包、租赁、联营、股份等形式。岩前机械厂生产的人造金刚石切割片,产品驰名中外,除销往广州、深圳、厦门等地,还远销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199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工贸小区13.33公顷,第一期工程征地15万平方米。岩前镇企业管理站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先进企管站称号。1997年后,农村个体企业迅速发展,金山煤矿、麻油鸭加工厂、杨梅畲水库电站、木制品加工厂、重钙厂、锡箔厂、新光明农场、饲料厂、稻谷加工厂、善联花生制品厂、大布胶合板厂、龙武挖掘机厂、群艺家具厂、大富豪家具厂、锦添家具厂等干企业相继建成。2000年,全镇有各类企业1869家,从业人员5878人,创产值55457万元,其中工业企业产值33762万元,实现利润3366万元,上缴税金870万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机械、建筑、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体系。

岩前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进;其中镁合金集中区(即为岩前工业集中区西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入园企业福建鑫利华年产5000吨镁合金屑粒生产线项目等已建成试产。岩前镇建材、煤炭、机械、铸造、化工、水电、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家俱、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优势。2006年岩前镇引进项目22项(含技改、扩建项目),其中投资在500万元的项目有香江矿粉制品有限公司、恒鑫矿业有限公司、武平县强友建材厂等12项,完成投资8532万元,引进县外资金6439万元。

 2014年,岩前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拥有4家亿元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第三产业

2013年全镇净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21家,净增数居全县第一,实现限额以上销售总额9350万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179%。成立武平县岩前镇小有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并培育成为限额以上服务企业,成为武平县首家交通运输限额以上企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88年,镇内校舍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为1层—2层,全镇学校占地面积12.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674人教职工145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4048人,教职工219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55人。此后,新建校舍逐年增加。1992年,掀起集资办学热,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扩建一批校舍,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00多万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维修校舍3883平方米。1994年,经省、地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验收,岩前镇农村小学通过“六项督导”教育评估。次年,青壮年非文盲为99.3%,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扫盲标准。经地、省人民政府验收,岩前镇实现基本无文盲镇。1996年,镇文化技术学校被省教委授予“先进文技校”称号。1997年岩前学区被国家教委授予“中华扫盲奖”。1998年,岩前镇被福建省教委评为“幼教先进乡(镇)”。2000年,全镇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5.59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占地面积10.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学校购置教学设备费用总计27.863万元。其中购置电脑22台,全镇学校藏书9.48万册。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4917人;幼儿园1所,幼儿班34个,在园幼儿1020人。教职工501人,其中中学教职工225人,幼儿教职工37人。

科技发展

1988年,岩前镇建有农技站。1989年,岩前镇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重点抓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1990年,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峰贵村建办武平县科技综合开发示范场,作为县内的重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承担省、地科委的“优高”综合开发项目。确定为科技示范镇。1996年岩前镇通过省、地验收,达到省定科技示范镇各项指标。1999年,武平狮岩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低温电镀金刚石薄壁工程钻头,在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0年,镇内有烟草专业技术协会、茶果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85%中青年农民掌握1门—3门实用技术。全镇有各类技术人员350人,其中中级技术人员142人,初级技术人员208人。

医疗卫生

1988年,镇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37人。16个行政村有医疗站,有村医务人员35人。1996年,岩前卫生院被省卫生厅确认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2000年,岩前镇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55名,设中西医门诊、手术、化验、X光、超声波、心电图、防疫、妇幼保健等室和药房、病房,有病床35张,卫生院占地面积2999.3平方米,院房建筑面积5438.48平方米,医疗诊断器械设备总值约36.32万元。有村卫生所39个,街道门诊部1个,个体医疗所4个,厂矿企业医疗室4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3人。全镇98%人口饮用安全水。

基础设施

1988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住房建设投资随之增多。1994年开始实施《岩前镇总体规划》,镇所在地规模面积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先后开辟2条新街,2个新村和1个边贸市场。2000年,镇驻地建成东自烤烟场、南接大岗湖,北临伏虎村,西抵峰贵村、县水泥厂,总面积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扩大3倍镇内主要街道3条,总长3.2公里,巷道10条,总长4公里,主街长800米,宽24米。街巷铺水泥路面6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8750米。新建镇政府办公楼、邮电支局、卫生院、烟草站、建设银行营业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农行营业所等,公共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4000平方米,设立街道路灯及高架灯。90%行政村道铺设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学校等公共设施。伏虎村、宁洋村、跃进烤烟场、东峰新村按规划逐渐扩大。造福工程139户,人口741人。

风景名胜

狮岩

狮岩是武平岩前的重点风景名胜,有着优美的天然景观和神奇传说,工艺精湛的古代建筑而名闻遐迩,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有何仙姑宫、大雄宝殿、均庆寺等景点。登狮岩,入主洞口,便是古佛殿,正中供奉三尊定先古佛。前一尊是台湾淡水镇鄞山寺送来的。岩壁上刻有北宋丞相李纲所题的"灵洞水清仙可仿、南安木古佛洞居",洞两旁立着护法神。洞右侧供的是一丈多高的如来佛,洞左侧供的是"水德参天"和妈祖。

古佛殿后有一曲径,经过"通天第一洞",阵阵凉风袭人,洞内有许多大自然造化的石狮、石象、石猴、石龟等,岩顶上刻有"人世篷壶"四字,相传是乾隆皇帝所题。出了岩洞,左可通观音宫、何仙姑宫、七圣宫,右可通财神宫、药王菩萨宫、天上圣母宫。山麓为均天寺。狮岩山顶,古树参天。狮岩前有一天然泉水湖,称"蛟湖",清彻如镜,有"蛟潭涌月"之称。狮岩与天然蛟湖相映成趣,游入香客络铎不绝,且有不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慕名前来观光,每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1984年县人民政府把狮岩和均庆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岩的传说

狮岩因形似狮,故名。岩有一洞,可容数十人,洞内涌道纵横、石柱笔立、钟乳悬垂,泉露滴敞。北宋乾德2年(公元964年)泉州僧人郑自严(号卓锡)曾在此设道场,宋真宗时曾封为均庆院。南宋时又名定义院。据传是个有仙有龙的地方。仙,便是古代道家八仙之一的何仙姑;龙,则在何仙姑出生和修炼的岩前狮岩,旧称南安石洞。据《福建通志》记载:“仙姑世居武平南岩”,生于后晋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据《何氏族谱》记载,仙姑生时性质异凡,幼性清净,不饮酒,不食荤牲,长年隐居狮岩之中,一生矢不适人.她在南岩修真养性,传说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当时的善男信女不知其名,通称之为"仙姑"。仙姑天生性善,喜为老百姓解除病痛,颇识草药治病,方圆数十里内,谁家大人小孩患病,她便抓草药等,给来者带回家治病。患者服之,疾病除。因此。仙姑颇受远近百姓的敬仰。

客家围龙屋

林屋土围楼地处岩前镇大布村,与广东交界,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离县城42公里,远远望去,呈扇形半圆状分布,以当地林家祠堂为中心,以扇形向外扩散,里外共四层。与祠堂前面的围墙合拢,正好围成一个圆圈。据岩前镇林氏族谱--《济南堂大布林氏世系传谱》记载,林氏祠堂"为土木结构,约建造于公元1700年前后……祠堂门前有宽广的石灰坪,一口大池塘,其半弧筑有围墙……"作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围龙屋可称得上是客家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300多年来,居民相安无事,不吵不闹;围龙屋几经风雨,依然显示出其宏伟的建筑风貌。

所获荣誉

2013年,岩前镇被确定为“工业强镇”创建活动乡镇,县域次中心城市。

视频

航拍福建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一个典型工业卫星镇你见过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