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铜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铜材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

中文名:山铜材

拉丁学名:Chunia

bucklandioides Chang

别 名:陈木、假马蹄荷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 目:虎耳草亚目

科:金缕梅科

亚 科:壳菜果亚科

属:山铜材属

种:山铜材

命名者及年代:Chang,1965

山铜材(shān tóng cái),学名:Chunia bucklandioides Chang,是金缕梅科山铜材属植物,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粗糙,黑褐色,树干稍挺直,基部常有多数萌蘖枝。叶厚革质,阔卵圆形,长10-15厘米,宽8-14厘米,先端宽而略尖,基部微心形或平截。肉穗状花序生于新枝的侧面,比新叶先开放,纺锤形,长1.5厘米,宽6毫米,被星毛,花序柄长3-6厘米。果序长3-4厘米,果序柄不增粗;蒴果卵圆形,木质,果皮厚约2毫米;种子每室4-6个,椭圆形,长4-6毫米,黑褐色,有光泽。 分布于中国海南岛
南部的山地雨林里,喜生于海拔300-600米的潮湿山谷中,有强烈的萌生力。 木材可作建筑、车辆、家具、农具等用材,对保护物种和研究该科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均有学术意义。 [1]

山铜材形态特征

山铜材 是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粗糙,黑褐色,树干稍挺直,基部常有多数萌蘖枝;小枝粗壮,灰褐色,有皮孔;芽体扁圆形,直径2-2.5厘米。叶厚革质,阔卵圆形,长10-15厘米,宽8-14厘米,先端宽而略尖,基部微心形或平截;

嫩叶常更宽大,先端掌状3浅裂,有时为偏心盾状着生;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干后橄榄绿,下面黄绿色,秃净无毛;掌状脉5条,在上面很显著,在下面突起,网脉在上下两面均不明显;叶柄圆柱形,长7-13厘米,粗大,无毛;托叶近圆形,直径2-2.5厘米,厚革质,无毛。

肉穗状花序生于新枝的侧面,比新叶先开放,纺锤形,长1.5厘米,宽6毫米,被星毛,花序柄长3-6厘米。花螺旋状紧密排列在肉穗状花序,萼筒与子房合生,藏在肉穗状花序轴中,萼齿不明显;花瓣不存在;

雄蕊8个,着生在子房外围的垫状环上,无毛,花丝长5毫米,花药红色,长3毫米;子房下位,藏于花序轴内,2室,每室胚珠6个,花柱长1.5毫米,有多数小乳头状突起。果序长3-4厘米,通常仅在顶端的1-3朵花发育成果实,果序柄不增粗;

蒴果卵圆形,木质,长约1.5厘米,宽1.3厘米,室间裂开为2片,每片2浅裂,果皮厚约2毫米;种子每室4-6个,椭圆形,长4-6毫米,黑褐色,有光泽。

山铜材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地雨林里,喜生于海拔300-600米的潮湿山谷中,有强烈的萌生力 。生长区年平均温20-24℃最冷月平均温15℃以上,年降水量900-1500毫米,土壤为热带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常与托盘青岗、雷公青岗、大花五果、木荷等混生。

山铜材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乐东、东方、陵水、保亭、定安和三亚等地,为海南特产。

山铜材主要价值

经济:木材散孔材。纹理直、结构细、硬而重,干燥后稍开裂、易变形、不耐腐,切面平滑有光泽,易加工,适作梁柱、门窗、地板、车辆、柜架、家具等。

研究:对保护物种和研究该科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均有学术意义。

山铜材保护级别

山铜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8年 ver 2.3——易危(VU)。

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稀有种。该种仅零星分布于中国海南南部山地的原始林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采伐,其分布区明显地缩小,植株日减少,已处于测临灭绝的境地。

尚未进行保护。应首先宣传保护珍稀危物种的重要意义,责成当地林业部门严禁砍伐,保护优良植株,采种育苗,扩大种植。

参考来源

  1. 山铜材,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