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葡萄(原变种)

山葡萄(原变种)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无毛,嫩枝疏被蛛丝状绒毛。卷须2-3分枝,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

叶阔卵圆形,长6-24厘米,宽5-21厘米,3稀5浅裂或中裂,或不分裂,叶片或中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山葡萄(原变种)
  • 界: 植物界
  • 科:葡萄科 VITACEAE
  • 属:葡萄属 Vitis L.
  • 种: 27a.山葡萄(原变种)
  • 种: amurensis Rupr. var. amurensis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长环境

3 分布范围

4 主要价值

5 本种提示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

小枝圆柱形,无毛,嫩枝疏被蛛丝状绒毛。卷须2-3分枝,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

叶阔卵圆形,长6-24厘米,宽5-21厘米,3稀5浅裂或中裂,或不分裂,叶片或中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裂片基部常缢缩或间有宽阔,裂缺凹成圆形,稀呈锐角或钝角,叶基部心形,基缺凹成圆形或钝角,边缘每侧有28-36个粗锯齿,齿端急尖,微不整齐,上面绿色,初时疏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基生脉5出,中脉有侧脉5-6对,上面明显或微下陷,下面突出,网脉在下面明显,除最后一级小脉外,或多或少突出,常被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叶柄长4-14厘米,初时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无毛;托叶膜质,褐色,长4-8毫米,宽3-5毫米,顶端钝,边缘全缘。

圆锥花序疏散,与叶对生,基部分枝发达,长5-13厘米,初时常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几无毛;花梗长2-6毫米,无毛;花蕾倒卵圆形,高1.5-30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高0.2-0.3毫米,几全缘,无毛;花瓣5,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5,花丝丝状,长0.9-2毫米,花药黄色,卵椭圆形,长0.4-0.6毫米,在雌花内雄蕊显著短而败育;花盘发达,5裂,高0.3-0.5毫米;雌蕊1,子房锥形,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柱头微扩大。

果实直径1-1.5厘米;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种脐在子背面中部呈椭圆形,腹面中棱脊微突起,两侧洼穴狭窄呈条形,向上达种子中部或近顶端。

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21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中或灌丛。

分布范围

产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金寨)、浙江(夫目山)。 模式标本采自黑龙江上游。

主要价值

在葡萄属中是抗寒能力最强的种类,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群体;果生食或酿酒,酒糟可制醋和染料,种子可炸油,叶和酿酒后的酒脚可提酒石酸。 本种果可鲜食和酿酒。

本种提示

本种分布广,变异大,主要表现在叶片分裂状况、叶下毛被多少和网脉显著与否,一般叶不裂、浅裂至中裂兼有,叶片分裂者其顶端裂片基部缢缩凹成圆形,稀成钝角或锐角,在分布区南缘,如浙江天目山等地,叶下面毛被较多,且叶下面网脉显著,如安徽金寨,被认为是种的差异,实际上是一个种分部区边缘所发生的梯度变异或个别性状的偶然变异,作者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表面角质层饰纹表明,存在类似的梯度变异,但基本类型不变。 此外,叶基缺凹成圆形者,外侧基出脉有时与基缺叶缘靠近或远离,南北分布区均有此变异。[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