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石緣 (吳世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石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山石緣》中國當代作家吳世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石緣

大山裡的石頭,請回了家,立在園中,便成小景,再現山石前緣。從小在山裡長大,7歲到11歲,生活在家鄉的大山之中。那裡山青青,水潺潺,一條墨溪九曲百回,奔向古樸的小縣城。城中幾條小溪匯聚成河,成就了家鄉魂牽夢縈的漣水河。墨溪是從大山里流淌下來的清泉水,涓涓細流,清澈見底。兒時的小夥伴們在清幽的水草中抓小魚,逮小蟹,那是一段快樂的兒時記憶。山間溪流邊的竹棚下,有一處土法造紙坊,用新長成的毛竹造紙,是當地民俗特色。山里人砍下新鮮的毛竹,放在溪邊丈余見方的石灰水池裡浸泡,直至毛竹完全溶化,便製成了紙漿原料。用山泉水漂洗後,形成細微勻稱的紙漿液,造紙師傅用一張細密的竹帘子在紙漿池裡輕輕一抄,便有薄薄的一層紙漿掛在了帘子上,稍稍停頓,濾掉水分,輕輕刷到紙垛上,在背陰處晾乾,稍加裁剪,便成了我們小時候常用的毛邊紙。

初中的時候遷移到另一座大山中,附近的山峰名尖山嶺,山間岩石突兀,道路崎嶇,山村之間石板鋪成小路,蜿蜒曲折,峰迴路轉。曾經和發小踩着青石板登上山坡,按照老師的要求宣傳鼓動,對着山沖大聲廣播,那時的廣播筒是一種鐵皮做的大喇叭,能起到聚聲擴音的功能。高中畢業後回到山沖的學校做代課老師,十七、八歲的小高中生,當起了初中學生的小先生,我和我的學生差不了幾歲,還常跟着孩子們去山上的水庫游泳。後來終於走出大山,告別山鄉,在一座鋼城做建築工人,三年的重體力勞動,鍛煉了人的吃苦耐勞精神,也練就了高空作業的風險膽識。恢復高考後,白天頂着烈日在工地勞作,晚上挑燈複習功課,通過努力走出鋼城上大學,完成了從山裡娃到工程師的升華。也曾漂洋過海到西方進修學習,親歷國內外科技差距,知恥而後勇,從此奮起直追,萬千學子齊努力,國內技術領域不斷湧現創新果實,從山腳到巔峰,幾乎平齊了和西方技術的鴻溝,這是國家技術進步的縮影,更是山里娃的蛻變,山不畏高,石不懼硬,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告老還鄉後,來到了山海之間的新家園,家裡人不知什麼時候在院子裡積攢了幾塊山石,一時高興,便動手把石頭安放在院子的小花壇中。石頭看起來不算大,但足有一百七、八十斤份量,一個人根本搬不動,只好滾動挪移,撬邊扶正,然後墊底穩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給兩組山石安了家。其中一組橙紅的山石和葉黃的晚秋石榴相伴,石頭上依稀可辨五隻奮飛的「蝙蝠」,象徵五福臨門,春華秋實。另一組青色的靈石拼成了「山」字造型,和青綠的月季組合,寓意山青林秀,家園和諧。僑居的小院子雖濱臨大海,心中有山,院中存石,割不斷的山石情緣。

進入初冬季節,村子裡已經供上暖氣,室內溫熱如夏,外面亦是陽光燦爛。回村解除隔離後,又可以出門了,目標是大山深處的庵下吳家,老垛嶺下的一個古老村莊,家人在那裡租種了一片小果園。因緣際會,又回歸田園,與大山為伍、和山石相伴,山海綿延,直到地老天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