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杏儿(王明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杏儿》是中国当代作家王明书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山杏儿
端午节的粽香味弥漫了整个小镇。
北方乡下称这一天为五月旦五,这里远没有南国水域饮雄黄赛龙舟的文化气息,更不能同屈原和汩罗江的传说相挂钩。小时候记忆里的农村,并没有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这天,最多是同腊八节一样,熬上一锅浓浓的大豆米饭,就着咸菜丝,点滴上数点儿香油,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开心享用,简单极了。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主”来说,虽没有粽香的文化内涵,却也包含了节日的充实[快乐]]。
我第一次吃粽子时,己到了三四年级的学生时期。在城南槐河边的亲戚家,在他家院子里那棵缀满枝头、散发着丝丝甜意的杏树下,我剥开粽子的绿衣,深嗅那浓郁的粽香味。从此,每当吃粽子时,便会想起那满树的杏红。
又到粽米飘香时,空气里自然又夹杂了那股山杏的香甜味道。好友空间纷纷晒出图片,到山里采摘杏果早已拉开了序幕。山杏那酸酸甜甜的滋味,也早已触动舌点上的味蕾,让人馋涎欲滴了。
端午节的清早,忽然接到好友打来的电话,说要到西部山区来个杏园采摘,邀我随车前往。喜出望外,我匆忙收拾,背起背包,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按好友相约到常山路一中门口候车。
面包车司机是刚认识的朋友,采摘地是他好友的家乡-----王家庄。因县域有两个王家庄,在我的追问下,司机说是山里王家庄。这让我想起上中学时大家常常揶揄王家庄同学的那段笑话。
俗话说高山出俊鸟,王家庄地处大山之间,村里的姑娘出落得个个俊俏,总是会引起邻村小伙们的觊觎。一日,邻村一小伙路过王家庄,见一队挑水的姑娘从面前经过,看着一个个婀娜的身姿,他情不自禁地吟道:“山里王家庄,出些好姑娘,有心领一个,回家做新娘”。不想被一路边锄地的老汉听到,老者手持锄头,拦下这个小伙厉声喝道:“你说什么?在王家庄地面还敢糟践我们,你是找挨打啊!”小伙一见哪敢吃这眼前亏,指着坡下的一片红透的高粱,对老者莞尔一笑说道;“老伯你听错了,我哪敢作践咱村啊,我是说“山里王家庄,长些好高粱,有心量二斗,回家打饥荒”。
一段笑话引得一车人开怀大笑,不觉,车过前仙牌坊,左拐右拐,司机将车停在了王家庄村口。一个电话打过去,阴差阳错,杏园主人竟开车到县城卖杏去了。他让我们直接上山,说山上有家人接待。我们几个人索性弃车走小路上山,车子在我们身后,沿简易的田间水泥路,走“之”穿“入”字,忽高忽下地奔入杏园。
此时的杏园,已远不是芳菲三月,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早已褪去,倒是“出墙”的粉蕊杏花俱已演化成了压枝的串串红杏。鸟声婉转,杏香扑面,唯有那熟透了掉在地上的红杏让人看了有些惋惜。“哈哈哈-----”一串爽朗的笑声把我们的视线全都吸引了过去。见我们到来,女主人从杏园深处走过来,热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
女主人说接到男人电话,要她好生接待城里来的朋友。女主人看上去五十多岁,圆盘脸,杏眼柳眉。说话干净利落,仍保持着七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江水英”头。虽衣着简朴,但不失女人风韵,一看就是一个有文化干练的女人。通过言谈,果不其然,她竟是我的学友。那年从元中我毕业她入学,盘点年龄,我长她两岁,还算得上是“邦擦子”同学呢。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一大截,她的话题也更加多了起来。从毕业后一干就是十六年的民办教师,到养殖创业、结婚生子,再到后来的承包荒山栽种果树-------她津津乐道,侃侃而谈,边说边把从树上摘下的杏果放入我手中张开的口袋里。
杏树下我们边摘边走,不停地变换着树木。每换一个品种,她都会为我作一详尽的介绍。“你尝尝,这个叫金星,果肉橘红,酸甜可口”。“你看这棵,它叫红荷包,吃起来酸甜可口,还有香气呢”。我走近一棵挂满殷红果实的杏树,用手机凑近拍着照。她从树上摘下一颗,递到我手上,她的介绍让我知道,这种个头小且晚熟的是山杏,也就是没有被嫁接改良过野山杏。咬一口除了那一丝淡淡的甜味全是酸涩。她被我的囧态逗得掩面大笑,说等到七月你再尝尝,好吃得胜过任何一个品种。
我打内心里佩服眼前这位学友,在我的恭维中,她不无得意地说道:“不沾了,老了,什么也干不了了”。她说那些年这二亩多地,那年也收一万多元。这两年在市里带孙子,基本上放弃了杏园的管理,只是眼下“杏收”季节,回来帮帮忙。谈笑间,好友们的大包小包都鼓得像蛤蟆肚子,我手中的包也盛得满满当当。大家还意犹未尽,不愿罢手。
杏园女主人指着东边那个山头说,这片杏园是西垴,那块是东垴,种的全是石榴,等到中秋节时欢迎再来采摘石榴。我们要了她的手机号码,我说联系人记上谁呢,正在女主人迟疑的片刻,冷不丁有好友喊道:“山杏儿”!女主人带着几分羞涩地应和着:“对,山杏儿”!
一丝微风吹过,回眸杏园,似曾看到芳菲三月杏花云霞的画面。在那繁花丛中,我看到了“山杏儿”那张绯红的脸-------[1]
作者简介
王明书,河北省元氏县,河北省民俗协会会员,河北诗词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