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层台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层台镇位于毕节市东北部,距市中心37公里,总面积77.1平方公里, 东南与小吉场镇相临,西南接海子街镇,西抵八寨坪镇,北与燕子口和亮岩两镇接壤。

乡镇简介

地跨东经105°25′-105°29′北纬27°26′--27°30′,地势狭长,由西南部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260米,年平均气温约15℃,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居住有汉、彝、苗等民族,辖13个行政村160个村民组7133户29664人。

名称来历

古人按《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suò)”与《滕王阁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之意取名层台。层台即重台、高台。有“层台”之名,比建层台驿站的时间更早。顾祖禹《方舆纪要》“‘层台驿在卫北六十里,接赤水卫界,川贵之通道也’。《志》云:‘层台驿,西去乌撒三百里。’”明初,奢香以开道自效,毕、赤三卫之地,另有白岩、赤水、层台、周泥四驿,皆置站供往来之行李。明洪武十三年(1380)筑层台站城。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置层台卫,为卫城,为贵州著名的西四卫之一。二十七年六月废层台卫置赤水前千户所,隶赤水卫。洪武二十七年筑所城。天启辛酉毁于兵燹。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层台汛,同治时置层台站四甲。解放后置村、公社、乡,均以层台为名。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建层台乡。1994年3月更名为层台镇。明嘉靖年间诗人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路过层台,即景生情题诗云:“陡坡千百磴,破店两三家。湿灶薪无焰,硗田饭有砂。瘦兵宵泣血,猛虎昼磨牙。行路难如此,羁愁一倍加”。今非昔比,层台镇是七星关区蚕桑基地,鱼米之乡。——吴其吉更新。[1]

历史沿革

层台镇所在地为明朝层台卫城旧址,当时的层台卫与毕节卫属同级政权机构,清乾隆时层台设讯,同治时层台置为站,属县之长乐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称乡,后改为层台人民公社,之后建乡,属原毕节县小吉场区所辖,1991年撤区并乡时,由原层台乡、斯栗乡合并为层台乡, 1994年5月层台乡由乡制改为镇制。

层台镇位于毕节市东北部,距市中心37公里,处于赤水河与六冲河分水岭——娄山山脉深处,自古以来为重要的交通要塞。明洪武二十一年曾设层台卫,为贵州著名的西四卫之一,后设层台驿,为川黔官马大道上的重要驿站。层台所在驿路,同时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路段,商贾不绝。明朝,著名诗人杨慎谪戍云南时,曾途经层台,留下著名的《层台驿》诗句。现层台古镇仍保留着官厢古城、层台古街、古驿道、五柳桥、玉皇阁、罗家院子等众多名胜古迹。

行政区划

层台镇下辖十三个村,包括:层台村、向阳村、官厢村、光辉村、红岩村青春村、东沟村、玉龙村、斯栗村、牛场村、付家沟村、幸福村、五里桥村。[2]

农牧业发达

层台镇耕地面积1.9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76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洋芋、小麦、油菜、荞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中药材、黑桃、板栗等。林业资源丰富,有规范种植的杉木林场2万亩,天然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下半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毕节市乡镇第一大林场,木材储备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林区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是生态林业旅游的良好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页岩。煤分布在光辉、红岩、五里桥、青春、东沟、向阳六个村,储量非常大。页岩各村均有分布,是石料加工的优质用材。

层台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养蚕。层台镇抓住这一优势,围绕打造“生态农业示范镇”的目标,走“桑—蚕—草—畜—沼”五配套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切实推进以“栽桑养蚕”为龙头项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于2000年开始,发展矮化密植桑园5000亩,大部分已进入盛产期,绝大多数农户已娴熟掌握养蚕技术,规范管理桑园,做到一年养蚕四季。2005年7月成立蚕桑协会,切实推进“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层台镇的蚕茧,具有个大、茧白、丝长、解疏率和剿丝率高、光泽度好的特点。层台蚕茧加工的蚕丝被,柔软轻巧、经久耐用、暖和舒适,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

通过退耕还草、桑园套草、荒坡种草多种形式,新增草场面积5000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建立了优质肉牛养殖场和分户饲养点、仔猪饲养基地、商品猪养殖场、商品羊养殖场,全镇每年销售商品牛1000多头,商品猪10000头以上,商品羊1600头以上,禽类产品每年外运500吨以上。[3]

特色资源

层台镇有按国家标准建设的杉木林场共9个,面积达20032亩,经济价值在1亿元以上。而其生态效益更不可估量,林区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不失生态旅游之佳景。而丰富的木材储备,又是国家建设重要资源。

层台镇有丰富的煤矿、硫磺矿,主要分布在东沟、红岩、光辉、五里桥4个村。有阳河煤厂和平沟煤厂两个煤矿,现正以毕节长运煤矿的名义进行整合,年产量可达15万吨。

民俗文化

层台镇的苗族山寨,服饰、饮食都大有特色。比如:男士穿戴不能么礼貌,不能随便穿。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女子服饰式样最多,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