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日利亚国旗

中文名称:尼日利亚国旗

外文名称:The national flag of Nigeria

所属国家: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产生: 1959年

长宽之比:2:1

正式形成时间:1963年10月1日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旗面自左至右由绿、白、绿三个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1]。其颜色绿、白、绿三个纵向的长方块象征不同种族的北、南和西部三个地区。[2]

国旗简介

尼日利亚是非洲古国之一,因境内的尼日尔河而得名。十五世纪大部分地区归属当时强大的桑海帝国。1472年欧洲殖民者柏继入侵。19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尼日利亚全国国旗设计比赛中获选,此国旗由一名学生设计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独立,并采用上述国旗。1963年10月1日成立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仍沿用此面国旗。

国旗含义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旗是长方形、由绿、白、绿三个垂直相等的长方形构成旗面。靠旗杆一面和旗飞角一面为绿色,旗面中间为白色。绿色象征丰饶的森林肥沃的农业,全国处处绿菌;白色象征和平和统一永存人间。设计者是一位留学于伦敦的尼日利亚学生。[3]

国徽

尼日利亚国徽制定于1960年,它以黑色盾徽上的一个白色波纹状“Y”字母为中心图案。字母“Y”形象地表明尼日尔河与贝努埃河在尼日利亚境内的汇合交融;纯黑的底色代表两河沿岸的千里沃土,这两条河是尼日利亚人民生命的摇篮;它们不仅给尼日利亚人民提供了饮用水源,而且还促进了国内航运业的发展,为尼日利亚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盾徽两侧昂然挺立的白马是国家尊严的标志,顶端的红色凝聚着民族的力量。一条黄色饰带跨过国徽下端的美丽田园,上面用英文写着尼日利亚格言:“团结与忠诚”。

尼日利亚简介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位于6°27′N,3°24′E,处于西非东南部的国家,非洲几内亚湾西岸的顶点,邻国包括西边的贝宁,北边的尼日尔,东北方隔乍得湖与乍得接壤一小段国界,东和东南与喀麦隆毗连,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1.73亿,占非洲总人口的16%,也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2013年,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GDP)5099亿美元。

尼日利亚是非洲能源资源大国,是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截止2014年已探明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二、世界第十;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八;已探明76种矿产中有34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

尼日利亚政局基本保持稳定,自实行民选政治以来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随着国内种族和宗教冲突日益激烈,恐怖活动愈加频繁,使尼日利亚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升高。

首都

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Abuja)坐落在尼日尔州境内,是小部族格瓦里族聚居的地方,为尼日尔州、卡杜纳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汇点,距离拉各斯约500公里,是全国的地理中心。它地处中央高原的西南边缘,为热带大草原丘陵地带,人口稀少,空气新鲜,景色秀丽。

1975年,穆罕默德军政府提出了兴建新首都的建议。1979年10月,沙加里文官政府正式批准新首都阿布贾的设计蓝图,并开始第一期建设工程。1991年12月正式从拉各斯(Lagos)迁入。人口有40万(2000年)。

国家事件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日下午1时许,尼日利亚东北部城市的一座清真寺和一处集市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数十人丧生。[4]

2018年5月6日,尼中北部卡杜纳州一村庄日前遭武装分子袭击,造成至少45人死亡。[5]

2018年10月18日,尼日利亚北部卡杜纳州发生一起大规模部族冲突事件,造成至少55人死亡。[6]

世界排名

2018年5月,《世界移民报告2018》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显示尼日利亚主要侨汇汇入189.6亿美元,位居第六。[7]

自然资源

尼日利亚自然资源丰富,截止2014年已探明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包括天然气、煤、矾土、钽铁矿、黄金、铁矿石、石灰石、锡、锂、铌、滑石、沥青、岩盐、石膏、高岭土、宝石、大理石、磷酸、硅砂、硅藻土、黏土、石墨、锌等30多种矿藏,斑脱土和重晶石斑脱土(由火山灰分解作用形成的一种黏土)和重晶石是原油钻井作业所用泥浆的主要原料。尼日利亚斑脱土探明储量为7亿吨,重晶石探明储量超过750万吨。该国所产的重晶石特有比重为4.3左右。尽管这些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储量,但该国的采掘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石油储量372亿桶,居非洲第二位,世界第十位,以开采速度可再开采30年。尼日利亚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5.3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八和非洲第一位,已开发量仅占总储量的12%。煤储量约27.5亿吨,为西非唯一产煤国。森林覆盖率为17%。[8]

礼仪

尼日利亚人在施礼前,总习惯先用大拇指轻轻地弹一下对方的手掌再行握手礼。尼日利亚豪萨人对亲密的好友相见,表示亲热的方式不是握手,也不是拥抱,而是彼此用自己的右手使劲拍打对方的右手。尼日利亚豪萨人晚辈见长辈要施礼问安。一般情况下,要双膝稍稍弯曲一下,向前躬一下身子。平民见酋长,必须先脱鞋走近酋长,然后跪下致礼问安,在酋长没下命令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站起来的。

尼日利亚有许多部族,其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约会与准时。事先约会很重要,特别是与政府官员约会。尼日利亚人虽然一般不太有时间观念,但他们理解西方人遵守时刻的习惯。由于在尼日利亚国内旅行很艰难,所以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估计要留有充分余地。

谈话中应回避的一个话题是宗教。恰当的话题是有关尼日利亚的工业成就和发展前景。尼日利亚人还喜欢谈论非洲的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们对非洲统一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以及其他非洲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习俗

黑人国家

尼日利亚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黑人国家,黑人人口占非洲黑人的五分之一。尼日利亚人对实施种族歧视制度的南非具有憎恶感。因此,去过南非的人不能直接入境尼日利亚。在尼日利亚商谈时应避免谈有关南非的事,另外,还需注意所携带的印刷品不要涉及南非。

多妻制

实行“一夫多妻”的民族至今虽然仍有不少,但却以非洲尼日利亚的犹罗巴族人最为盛行。当地的男人,妻子越多,表明地位越崇高,越有声望。在那里,地产、房屋都不值钱,更没有什么银行可供人储蓄存款,最实在的财富便是妻子。

奇怪的是,这里的女人都很热衷嫁给拥有多妻的男人,她们认为这是无上的光荣。在她们看来,如果“不幸”嫁给了一个妻子少的男人,那便是毕生的耻辱。

衣着

在尼日利亚,有一个古老的坎巴里部族,至今保留着赤身裸体俗。体态丰满的年轻姑娘,仅用一条尺把宽的土布沿肚脐下一围,便可在熙来攘往的集市上行走,如入无人之境。

美食

尼日利亚人最爱食用传统的“五色板”,即用玉米面(黄色)、本薯面(浅黄色)、豆类面(咖啡色)、蔬菜(绿色)、西红柿(红色)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糕状或湖状食物。他们喜食粥汤,卡努里人喜食“布拉布斯科”,即用黍米熬的粥,吃时淋上熟油,香气诱人;豪萨人喜食“图活粥”,即有黍米、高梁米、大米合煮,再配以用调味汁拌好的鱼、肉和各种蔬菜。至于汤类,较为普及的是用炸甜瓜干、葫芦干、西红柿块、鱼或鸡合煮的“埃古西汤”,用肉末和香蕉煨制成的“阿卡拉汤”,香而不腻、别具一格。他们对中国饮食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用餐一般习惯以手抓饭,社交场合也使用刀叉。尼日利亚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旅游

拉各斯

维多利亚岛上的海滩和塔克瓦海湾,是拉各斯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丰富的尼日利亚文化遗产,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

卡拉巴尔

卡拉巴尔是尼日利亚港市,克罗斯河州首府。在国境东南端,卡拉巴尔河友岸,距河口64公里。天然良港,可容纳吃水6米的船只。15-19世纪殖民者掠夺奴隶曾由此运出。1900-1906年为南尼日利亚首都。现为橡胶、棕油、棕仁、椰干等的贸易、加工中心和出口港。近海渔业很盛,有鱼类加工和水泥、锯木、造船业。有卡拉巴尔大学、师范学院等。有航空站。

卡诺

卡诺是尼日利亚的历史古城,位于国境北部,坐落在哈代贾河上游高原上,这里原是西非穿越撒哈拉沙漠同北非、东非进行骆驼商队贸易的交通要塞,素有“沙漠港口”之称,现为尼日利亚北部工商业重镇和文化、交通中心。市区名胜古迹众多,气候凉爽宜人,花木争艳,每逢旱季时期,游客纷纷来此避暑游览。

卡诺城旧城区的泥筑城墙,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全长24公里,高4米左右,有14个城门,迄今基本保存完好。城内名胜古迹很多,坐落在旧城中央位置的埃米尔王宫,占地广阔,建筑宏伟,外观朴实,内部豪华,是卡诺最著名的古建筑。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埃米尔(亦称上王或酋长)身着色彩缤纷的民族服装,由马队和持古代兵器的卫士簇拥出席集会或游行,阵容庞大,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引得万众瞩目。中央清真寺塔尖高耸,寺内祈祷大厅宽敞华丽,寺前广场面积很大,整个建筑为深黄色,寺内寺外可同时容纳10几万人做礼拜,是老城区最巍峨堂皇的建筑。库米尔市场是非洲的古老市场之一,从16世纪初便是进出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商队的歇脚处,也是当时大西洋到尼罗河之间的重要商贸场所之一。整个旧城区划分为100个小区,每个区都有一座清真寺和一个传统市场。

同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于1971年2月10日建交。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05年,中尼两国元首就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09年两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

中尼签有贸易、经济、技术、科技合作和投资保护等协定,并设有经贸联委会。尼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主要投资目的地国。2016年中尼贸易额106.64亿美元,同比下降28.65%,其中中方出口97.58亿美元,进口9.06亿美元。2017年1至6月,双边贸易额67.5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其中中方出口59.7亿美元,进口7.8亿美元。中方出口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等,进口原油和液化天然气等。

中尼签有文化合作协定和高校合作议定书。尼拉各斯大学和阿齐克韦大学各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2009年10月,“2009中国文化聚焦非洲”活动在尼举行。2010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和第9套节目在尼落地。2012年3月,中尼签署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5月,尼日利亚文化中心在北京设立。2013年9月,中国文化中心在尼首都阿布贾设立。

1993年起,中方每年向尼提供奖学金名额。2010/11学年,中方向尼提供奖学金名额138个。苏州大学和拉各斯大学已作为合作伙伴入选中国教育部“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

中尼两军交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1年9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访尼。同年7月,尼国防国务部长阿德拉贾率团访华。2004年5月,尼国防部长宽库瓦索率团访华。2007年4月,尼国防部长伊龙西访华。2008年6月和2009年7月,尼国防部长穆斯塔法两次访华。2009年4月,尼海军司令易卜拉欣访华。2010年11月,尼空军参谋长乌玛尔访华。2013年7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会见随同乔纳森总统访华的尼代理国防部长奥巴达。2014年5月,中国海军第16批护航编队访尼,与尼海军举行联合演练。[9]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