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哥底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尼哥底母,外文名:Nicodemus,基督教圣经人名。
基督教信仰[1]的表述是以《圣经》为核心蓝本,以历代使徒、教会、公会等形成的信仰文件为载体,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使徒信经》被历代教会和神学家[2]公认为最可钦佩、最为可靠的摘要。
简介
尼哥底母(希腊语:Νικόδημος,新标点和合本作尼哥德慕,天主教作尼苛德摩。字义:民众间的得胜者,无辜的血)是一个法利赛人和犹太公会的成员。他在福音书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他在夜间拜访耶稣,听他的教诲(约翰福音3:1-21),第二次是他在住棚节期间陈述有关逮捕的律法(约翰福音7:45-51),最后一次是在耶稣受难之后,他协助亚利马太的约瑟预备埋葬耶稣(约翰福音19:39-42)。
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听了耶稣讲的道理,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从了他(约2:23)。尼哥底母也想进一步明白基督的道理,但又怕人反对讥笑,所以便在夜里来见耶稣。尼哥底母认为:耶稣是神差遣而来的,乃是来作老师教人行善的(约3:2)。耶稣针对他的肤浅看法,对尼哥底母说明,他不仅是从神那里来的,而是是神的独生儿子,“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耶稣还告诉他:“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意思是说教人行善并不能进神的国,只有重生的人才能进去。
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耶稣对他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也就是说,“重生”并不是进到母亲的腹内再生一次,而是自己要从心灵中接受圣灵的感动,认罪悔改获得耶稣永远的生母,就像新生的一个人一样(约3:4—8)。
当年犹太教的祭司长与法利赛人商议,想要捉拿耶稣。尼哥底母也在其间,他说,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清楚一个人所作的事,按犹太人的律法是不能先定罪的(约7:45—51)。尼哥底母曾试图为耶稣辩护,但还不敢承认自己是信徒。
以后,尼哥底母便逐渐公开承认是耶稣的门徒了。当耶稣受难后,尼哥底母“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100斤前来,……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安葬在墓穴里。这件事足以说明他的虔诚(约1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