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堯舜禪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堯舜禪讓(古代傳說)

舜禪讓是古代關於原始社會末期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古代傳說,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1]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禪讓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選,不是個人權利的轉移。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思想.

含義

禪讓 (shàn ràng)「」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是對正統王位繼承制的模擬,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謂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

傳說

傳說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現了三個著名的領袖。關於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二十八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 (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堯死後,舜雖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裡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反映了堯所舉薦的繼承人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意義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禪讓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選,不是個人權利的轉移。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思想。有利於部落聯盟的團結,協調社會生產。

史料與存疑

最早記有「禪讓」其事的是被儒家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尚書》。其中《堯典》說的是「堯舜禪讓」,《大禹謨》則有「舜禹禪讓」的記載。除《尚書》之外,提到「堯舜禪讓」的還有《論語》和《孟子》等。但對《論語》中關於堯讓帝位於舜的一段文字,多數學者認為並非孔子所說,而是後人把散簡附在書後所致。

《墨子·尚賢上》云:「「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孟子·萬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

孟子對「禪讓」這件事,態度比較曖昧,說法也很巧妙。當萬章問他:「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又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他接着說道:「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昔者,堯薦舜於人,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關於舜禪位於禹,他也有類似的說法。

對於「禪讓」之說,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懷疑。最早提出疑問的是荀子:「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荀子·正論》)。戰國末的韓非,不但不承認有「禪讓」這回事,反而說舜和禹,之所以能繼承帝位,是「臣弒君」的結果,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韓非子·說疑》)。這並非韓非一個人的驚人之筆,唐代的劉知幾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瑣語》說:「舜放堯於平陽」,又說舜是給禹趕到蒼梧而死的。稍後的《史記正義》作者司馬貞,引《竹書紀年》說:「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竹書紀年》等書成於戰國,西晉初出自汲冢,後即散亂不傳,今本系宋以後人偽托,已非劉知幾、司馬貞所見本,其所記未必會是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同時,還有人認為《堯典》成於戰國,《大禹謨》系晉人偽作。真是這樣的話,那《尚書》中關於堯舜禪讓的記載從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近代有些學者認為:「堯舜禪讓」說是戰國初墨家的創造。如果《堯典》和《論語》所說不足為信,那麼《墨子》則是最早有「禪讓」記載的書了。《墨子》中《尚賢》、《尚同》兩篇主張賢人執政,不僅是三公,就是天子。也可選天下賢者而立之。「古者舜耕於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賢》)把本是黃帝九世孫、有虞氏諸侯的舜,說成是會燒窯、捕魚的農夫,以此來申述他「尚賢」的宗旨。墨子出身於下層社會,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民參與政治的要求。可是,墨家只說過「堯舜禪讓」。「舜禹禪讓」說又從何而來呢?近代學者認為是儒家新添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內也贊成「舉賢」。於是,盂子接過墨家的「堯舜禪讓」說,添加出「舜禹禪讓」的故事。同樣,也把原是百里諸侯的禹說成是匹夫出身。戰國以後,墨家衰落,「禪讓」說才被儒家所專有。這種看法,又一次從根本上否定有過「禪讓」。傳了兩千多年的「禪讓」說,一旦被完全否定,也難令人信眼。於是,又有學者結合社會發展史加以考證,認為這是一種部落選舉的方式。如我國史有記載的烏桓民族,在漢代時,數幹部落成為一部,推選「勇健能理決鬥訟相侵犯者」為大人,大人有所召喚,部眾莫敢違犯。實際上這「大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帝王。其他如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是如此。由此推論,漢民族的上古時期也不會例外。只不過這種尋常的推選,被後人粉飾成神聖而又光彩非凡的「禪讓」罷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