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尚-法兰索瓦·米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尚-法兰索瓦·米勒,又译让·弗朗索瓦·米勒(法语: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淳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是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才气,受到老师的鼓励立志学习绘画。
早期由于米勒生活的艰难,不得不画一些仿蒲珊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儿子的他时刻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形象。在1848年时,他画了一幅画,且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罢比松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因此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就迈开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著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著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松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著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著:“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明促成了“巴比松画派”的形成。


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 《》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著、放牧、劳动著、生活著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评价“巴比松画派”和米勒的关系: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巴比松画派为先驱的。在这个画派中,最能实事求是地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米勒的风格,按照画史的严格区分,不应划进巴比松画派。可是米勒住在巴比松村达27年之久,时间比谁都长。在那里,他上午去田间劳动,午后画画,长年累月没有改变过,所以,他了解巴比松比谁都深刻、贴切。”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尚-法兰索瓦·米勒)原图链结:原图

简表说明

姓名    尚-法兰索瓦·米勒      
外文名   Jean-Francois Millet
性别    男     
年代    19世纪
身份    画家       
出生地点  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     
出生时间  西元1814年10月4日     
逝世时间  西元1875年1月20日     
派别    巴比松派别现实主义     
主要作品  《拾穗者》、《播种者》

       、《死神与樵夫》  


主要成就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影片

Jean-Francois Millet 尚-法兰索瓦·米勒 (1814 - 1875) Realism Fre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