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尚卢·高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尚卢·高达 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出生在瑞士,法国和瑞士藉导演。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

高达生平导超过90部作品,勇于打破电影的常规、敢于宣示政治立场,亦不忌讳自揭情史。[1]

1972年,曾到北越视察跟当地士兵合照,传出叛国消息及“Hanoi Jane”恶名、遭荷里活封杀。高达大胆写出洋洋千字批评,还灵感到将当时报道拍成52分钟影片《给珍的信》分析事件。

电影之神

高达是许多影迷心中的电影之神,他的名作《断了气》不仅打破常规竖立经典,也深刻影响后世如大岛渚王家卫昆汀塔伦提诺等知名导演,如今他的风流情史也将改编成电影《情陷高达》,搬上大银幕潇洒再现!

《情陷高达》由《大艺术家》金奖导演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巧手改编自高达前妻自传,携手法国凯萨奖得主路易卡瑞和《性爱成瘾的女人》仙气女星史黛西马汀,共谱“高达式”趣味横生又高低跌宕的爱情故事。[2]

推动法国电影新浪潮

尚卢·高达家境富裕,父亲是医生、母亲是瑞士银行家之女,继承了庞大遗产。

1948年,到法国进入读巴黎大学。他在索邦大学的日子里对电影产生兴趣,开始接触电影,参加在巴黎市内拉丁区的电影放映会。

他在电影会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后来纷纷成为法国新浪潮的先锋,其中包括《电影笔记》的创办人安德烈·巴赞、贾克·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法兰索瓦·杜鲁福、贾克·侯吉耶、雅克·德米。

毕业后数年间伙同年轻的电影人制作人和影评人推动法国电影新浪潮。

他们共同积极推动改革法国电影,并发表宣言。他们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写实。他们主张运用长镜头和复杂的场面调度来表达视觉讯息,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剪辑。

当高达成为导演之后,经常采用连续长镜头来展示电影的真实性。但高达也是运用多重突兀跳接的先锋。

高达的电影通常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观点注入他的电影。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3]

1950年,高达、埃里克·侯麦和贾克·希维特创办刊物《电影公报》(Gazette du cinéma),该刊物出版了五期。

1951年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笔记》,高达和其他两人转而为巴赞写稿。同期的众多影评人在往后十数年先后成为电影导演。

拍摄《水坝工程》

1953年,高达因丧母回到瑞士,于瑞士迪克士水坝工作,用赚来的钱买了生平第一部三十五毫米摄影机。趁机拍摄了一套短片《水坝工程》(Opération béton) 。

1955-58年间制作了四套实验短片,《风骚女子》(Une femme coquette) (1955年)、《大名派屈克》(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7年) 、《水的故事》(Une histoire d'eau) (1958年) 、《沙乐蒂与男友》(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年)。

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

1960年,高达投身电影事业,发表首部剧情长片《断了气》(À bout de souffle)。此前杜鲁福刚发表处女作《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霎时间,新浪潮导演以锐气十足的创作震惊了世界影坛。

而《断了气》最经典的创新技巧就是跳接(jump cuts)。高达是最先有意识地运用跳接的导演,后来这剪接技巧又被法国新浪潮导演广泛采用。

这是高达拍摄的第一套长片《断了气》,获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此后,高达的电影生涯可划分为数个时期。

在不同时期里,他有不同的拍摄方向和主题。

电影中的政治

政治一直是高达电影的主题。

《小兵》(Le Petit Soldat) 是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当中包括双方特工的秘密活动。

《卡宾枪手》(Les Carabiniers) 表达战争里喜剧性的荒谬。

《我的一生》(Vivre sa vie)揭示巴黎性工作者的不幸处境。

高达也会透过演员的对白反映自身对法国打压前殖民地的不满,描述部分青年人渴望政府改革的诉求。他也在多部作品表明反对越战。

反电影 Counter Cinema

1967年,高达的作品《周末》(Weekend)就确立了反电影(counter-cinema)美学,颠覆传统娱乐电影叙事手法。

《周末》的电影片段,对一般观众来说,也许是沉闷的。没有剧情发展、没有剪接,拍摄同一个场景、同一群人,做同样的事长达十分钟。这样就迫使观众再也不能只担任平庸的电影观众、不能只是光坐著享受娱乐,而是要细赏画面中的细节,包括人、物、对白的深意,仿佛是在鉴赏艺术品。[4]

直到现在,许多电影爱好者看这部电影时,依然觉得摸不著头脑。这部电影上映时,据说有很多观众被惹怒,且提早离场。

究竟《周末》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呢?啊,你还问这个,导演就是拍剧情电影拍到厌烦了、不想拍了,才拍出这一部没有完整剧情的电影出来。

社会运动思想注入其电影

1968年起到七十年代,高达尝试把社会运动思想注入其电影。

在六十年代末,他加入Dziga-Vertov电影组织,并多次走访不同地方拍摄政治性和实验性极高的电影,大多都未能作或者被拒绝放映。

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并开始和深受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学生Jean-Pierre Gorin合作拍摄有毛派讯息的电影。

1972年,《一切安好》(Tout va bien) 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由红极一时的影星珍·芳达 伊夫·蒙当主演。

八十年代至千禧年

1980年,开始返回拍摄较为正统的电影。

《慢动作》(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0年)

《激情》(Passion) (1982年)

《致法迪包殊的信》(Lettre à Freddy Buache) (1982年)

《芳名卡门》(Prénom Carmen) (1984年)。

期间中也“故态返萌”制作一些广受争议的电影,如被天主教会谴责并视为异端的《万福玛利亚》(Je vous salue, Marie) (1985年)、或者是被评为不当使用莎士比亚名著的《李尔王》(King Lear) (1987年)。

后期电影著重场面美感

后期的电影著重场面的美感和安魂曲式的孤寂。

如《新浪潮》(Nouvelle Vague) (1990年)、

《高达十二月自画像》(JLG/JLG, autoportrait de décembre) (1995年)

《永远的莫扎特》(For Ever Mozart) (1996年)。

《德国玖零》(Allemagne année 90 neuf zéro) (1991年) 是一个为其二十五年前的作品《阿尔伐城》(Alphaville)拍成续集的尝试。

纪录片的巨作《电影史》

1988年后,高达曾花费十年,拍摄一部非剧情片也非纪录片的巨作《电影史》,这却鲜为人知,甚至往往被忽视。

《电影史》全片分为八个章节,共268分钟,其中涵盖来自电影、写真、绘画、哲学、诗歌、小说、音乐的各领域的成千上万的引用。在多重叠化和蒙太奇的作用下,时刻挑战着我们记忆所能承载的极限。整个观看的过程,像是经历一场知识海啸,排山倒海般朝将我们淹没其中。 [5]

高达的《电影史》,和我们所看到过的电影史完全不同。无论是像马克.卡辛斯(Mark Cousins)那种,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电影史话》(2001),或者是英国纪录片BBC那般,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的《欧洲电影史》(1995),都是以时间或历史为纵轴,以导演或地域为横轴,在被采访者的证言和影像纪录资料的交叉作用之下编织出的电影史。

而高达的《电影史》,却像是继承了本雅明式的遗志,对常规叙述手法采取回绝的态度,只是由音影像自身所构成的电影的电影史。如果我们试图去从中获取,像常规电影史中那种教科书式的或者科普式的知识补给,(并非否定常规电影史的意义)结果只会是一场徒劳,甚至可能会破口大骂:“这到底是甚么鬼东西?!”

高达已经年届七十,仍在尝试拍电影的新方向。

《爱之颂》(Eloge de l'Amour) 在2001年发行。他一同运用传统电影胶片拍摄前半部,再用数码摄影机拍摄后半部,交融黑白和彩色影像。

《高达神曲》(Notre Musique),是2004年的作品,高达重拾战争作为题材,包括波士尼亚战争、美国内战、以巴冲突,以表述美国的战场无处不在,即使天堂亦有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巡逻。

2010年,《电影社会主义》在当年的坎城影展某种观点环节首映,是高达首部16:9的高清影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