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少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 [1]

[]

战国时韩始设, 秦汉沿置。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 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少府机构庞大,属官众多,超过掌理国家财政事务的机构和人员们实际需要。这充分反映出封建皇帝至尊至贵、高居国家之上的特征。

历史沿革

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西汉政权的少府仍为管理帝室财政的重要机构。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汉武帝对少府机构作了如下调整:第一,在少府机构之外另设水衡都尉,专门管理上林苑及铸造货币等事宜。第二,将少府所掌管的一些税收及其相应机构转交给大司农。《汉书·食货志(下)》载: 盐铁丞孔仅、咸阳言:' 山海,天地之藏,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于是,少府所辖的斡官、盐官、铁官等皆成为大司农的下属机构。第三,在各地陆续设置上官、三服官、铜官等机构,加强对官府手工业的管理。第四,打破了少府收入为皇室专用的常规,在非常时期往往以少府禁钱用于国家开支。 少府在地方郡国兴办手工业,以满足宫廷官府的需要。约在景帝、武帝之际,西汉政权先后在郡县设置工官10处。工官主要管理地方官营手工业,制造宫廷官府用品或兵器。其中设在蜀郡、广汉郡的工官主要制造贵重的漆器和金银器。每年耗费各五百万。工官的设置是封建政府控制地方经济、打击工商豪富、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措施。另在齐、陈留两郡设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又在几个产铜区设置铜官,主掌铜的开采和冶炼,然后运往各地制造器具。在近江海处设置楼船官,主楼船制造。另外还在产桔地设置桔官,主岁贡御桔;设金官主采炼金矿。采珠官主采珠玉。羞官主帝王膳食原料。 设圃羞官主进献海鲜。总之,少府设在地方的属官发展了郡县手工业,满足了宫廷官府的需要,但也为此耗费了巨额资金。 西汉时诸侯王也设置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 东汉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 魏晋以后沿置,北朝有太府而无少府。 隋置少府监、领尚方、织染等署。 又唐代因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也称为少府。后世亦沿设。 元始废,明初虽一度复设,旋仍归并工部,事实上前代少府之职皆由宦官主管之机构所掌握。 清代划归内务府,故一般以少府为内务府大臣之别称。

唐朝少府设置

少府一般设有: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下。掌百工技巧之政。 中尚署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掌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饰雕文错彩之制。 左尚署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五人,从八品下。掌供翟扇、盖伞、五路、五副、七辇、十二车,及皇太后、皇太子、公主、王妃、内外命妇、王公之车路。凡画素刻镂与宫中蜡炬杂作,皆领之。监作六人。有府七人,史二十人,典事十八人,掌固十四人。 右尚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供十二闲马之辔。每岁取于京兆、河南府,加饰乃进。 织染署 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二人,正九品上。掌供冠冕、组绶及织纟任、色染。锦、罗、纱、縠、绫、?、施、绢、布,皆广尺有八寸,四丈为匹。布五丈为端,绵六两为屯,丝五两为絇,麻三斤为綟。 掌冶署 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二人,正九品上。掌范镕金银铜铁及涂饰琉璃玉作。 诸冶监 令各一人,正七品下;丞各一人,从八品上。掌铸兵农之器,给军士、屯田居民,唯兴农冶颛供陇右监牧。监作四人。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四人。太原冶,减监作二人。 诸铸钱监 监各一人,副监各二人,丞各一人。以所在都督、刺史判焉;副监,上佐;丞,以判司;监事以参军及县尉为之。监事各一人。有录事各一人,府各三人,史各四人,典事各五人。凡铸钱有七监,会昌中,增至八监,每道置铸钱坊一。大中初,三监废。 互市监 每监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蕃国交易之事。隋以监隶四方馆。唐隶少府。贞观六年,改交市监曰互市监,副监曰丞,武后垂拱元年曰通市监。有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价人四人,掌固八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