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里古—神奇的小村名(郭桂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里古—神奇的小村名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小里古—神奇的小村名》中国当代作家郭桂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小里古—神奇的小村名

离开我的小村子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前以逃离那个小村子为,偶尔有读书出去的、当兵出去的、当工人出去的,都会成为小村子里街头巷尾的新闻话题,让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们仰慕不已。

祖祖辈辈厮守在小村子里,走出小村子那是了不得的事情,走出去就意味着无限荣光,就是“鲤鱼跳龙门”,就不再土里刨食,不再缺衣少粮。那时候,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神奇、充满渴盼。

生于斯长于斯的小村子成为我自感卑微的因子,以至于很多年客居他乡,也羞于提起小村子的名字。每当朋友问我,老家是哪里?我会说威县。再追问威县哪里?我答梨园屯镇的。因为小村子的村名叫“小里古”,连我都无法解释这个村名有何寓意?土气的像一块土坷垃。说出来总会诱发询问者更大地疑惑和好奇,甚至一幅不屑或揶揄的神情,他们嘴里重复着“小里古、小里古”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羞辱。

小时候,一位本姓爷爷讲的有关村名的故事,其真实性虽无法考证,但先入为主至今烙印在我的记忆里。说早年间,小村子本无名,我们村北有一处梨园就叫“梨园屯村”了,就是现在我们乡镇政府所在地。村西是一处桃园,就叫“红桃园村”了。一日,有人路过我们村,操着浓重的关外口音,打听道“这村叫嘛唻?”当时有村民正在村口用刀削梨树箍子,误听成“这是干嘛唻?”便随口答复:“削梨箍”。关外人重复了一句:“哦!这村叫小里古啊!”几个村民哈哈大笑,也随声附和地说:“对对,俺村就叫小里古。”从那时起,小村便有了“小里古”的村名,后来又演变成“小里固”,“小里古”与“小里固” 约定俗成的混用至今。

我少小离家,三十余年,脚步走过大江南北,北到库布齐大沙漠,南下南海,东至鸭绿江,西上黄土高坡。却没有一处能够比得上小村子给予我内心震撼的冲击力,小村的一沟一壑、一条胡同、一面土墙、一抔土、一棵树、一块瓦,都凝聚着力量,释放着温度,撞击着我的心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小村的情感愈发浓厚。

偶尔回小村一趟,我的心灵都会受到别样的洗礼,少了几分浮躁、纠结和焦虑,多了几分安详、幸福和感恩。站在街口回味儿时的情景,这条大街是小村的交通要道,贯穿南北,此时分明就是弯曲狭窄的大胡同,相向而行的两辆车子艰难避让。各自坐在门口的老人或孩子让我恍如隔世,小村里认识我和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对那些新房子并无兴致,几处人走院空的断壁残垣,却会把我的思绪拽回几十年前的旧时光,小院里曾经悲欢离合的往事历历在目。我追忆着我和哪个伙伴曾经爬过那截土墙,那个露天的厕所还是老样子,那个土粪坑满满地再也无人挖掘了。那两扇干裂腐朽的木门上,我曾经用削铅笔的小刀子刻写过自己的名字。我就像考古学家一般仔细地在木门上寻觅,泪水却模糊了双眼,让我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小村里有郭家大坑、梁家大坑、杨家大坑,最深最大的是刘家大坑,那些年月一场大雨就会把这些大坑灌满,我们这帮孩子都是在这些坑里泡着长大的。夏天洗澡、冬天滑冰,坑里一年四季不断水。村里的东西南北分布着水井,水量丰沛、清爽甘洌。如今,小村里水枯坑平,孩子们也都成了“旱鸭子”。水井都被石磨屯住井口,全村都吃自来水了。水桶、扁担、井绳都闲置起来,成为一种沧桑记忆。

村头道口的老槐树、老宅老院的老枣树、村外路边的老杨树、房前屋后的老柳树,都牵动着我的情感,让我敬畏。那些老树见证了小村子百年兴衰,说不定哪棵老树曾经分别亲近过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和我,甚至我家更多的几代人。我十二三岁时曾躺在那棵大杨树的树杈上,现在想想就后怕。我知道,小村的老树、老屋,以及零落在荒郊野外、胡同旮旯的石磨、石碾、石墩,都与我的前辈有故事、有关联。人的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是脆弱的、短暂的,它们静静地看着小村人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薪火相传。

人至中年,乡愁愈浓,小村子的很多符号在我的脑海里、梦境中闪现。小村子滋养的游子们都具有善良、质朴、勤奋的性格,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小村子蒙羞。如今,更多的青壮年走出小村,天南地北,漂泊四方,或做生意,或打工谋生。几个有成就的人回村经商建厂,造福桑梓。“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在贫困的年代,小村家庭无钱有爱。无论走出小村多久,心中一直惦念着这个家。即使在外生活了一辈子,也要魂归故里。

本姓一晚辈叫郭报,在县城工作,我和他探讨起小村村名的来历,这是我多年的“研究课题”。郭报说抽时间去县地名志办公室查查,看看是否有这方面的资料。郭报很快给我微信发来《威县志》中有关我们小村村名来历的记载,内容很简略,书中说“村名来历有二,一说村西南原有一大里固村,由于遭掠抢,仅剩几户搬至此地建村,取名小里固;一说该村原有梨园,村建于高处(即堌上),取名小梨堌,后演写为小里固。”

我对《威县志》不以为然,说村名来历有二,本身就佐证了这种说法的不确定性。小村的老人们也从无提及。三十年来,我通过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到中原地区因长年战乱,地荒人稀。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明初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半个世纪内从山西奉诏移民18次,迁往华北、华东等十余个省五百多个县。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小村从山西移民而来,也曾得到老人们的认可。至于小村名字,我提出了属于我的理解:小里古,即“大小、里外、古今”,各取一字。大小取小,为谦逊;里外取里,《说文》解释:“里,居也”。《论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以“里仁为美”;古今取古,《庄子·外物》:“尊古卑今”,古倡孝道。小里古,即包含了儒家思想、中华美德,又做到含明隐迹,这也许就是先人们的哲思之光。

这样想着,心中释然。小里古,一个多么美妙、神奇的小村名字啊![1]

作者简介

郭桂杰,1972年出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