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窩頭的歷史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窩頭 |
小窩頭的歷史傳說小窩頭,是北京地區特色傳統名點之一。製作時將小米麵、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做成圓錐形,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小巧玲瓏,蒸熟後呈金黃色。傳說小窩頭是清代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摻進一些黃豆面)製作而成,個子也大。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小窩頭的歷史傳說。[1]
窩頭一詞,在舊中國是北京人意為「貧窮」的代名詞。過年北京人講究吃餃子,但貧窮人家吃不起,只有吃窩頭過年。過去有一副對聯寫道:「人過新年,二上八下;我辭舊歲,九外一中」。上聯指包餃子,兩個大拇指在上邊,其它八個指頭在下托着;下聯則是捏窩頭的動作,一個指頭在窩頭眼內。
北京的北海公園內仿膳飯莊有一種甜點心,名叫「小窩頭」。它是用黃豆、玉米加工成精細麵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蒸製而成的美點。其特點是上尖下圓,小巧玲瓏,看上去像一個個金色的「小寶塔」;吃起來味道香甜,細膩滋潤。因而,凡是光顧仿膳飯莊的人們,都以一嘗膾炙人口的小窩頭為快事。
小小窩頭怎麼成為北京仿膳名點的呢?這有一則與當年慈禧太后逃亡有關的傳說。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儘管義和團及北京軍民奮力抵抗,但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朽無能,北京還是被攻陷了。慈禧太后帶着光緒皇帝和一批宮女、太監、衛兵乘夜黑人靜,化裝成逃難的百姓,坐上三輛破車混出了紫禁城,倉皇向西安逃去。出逃匆匆,來不及帶上足夠的食物,且兵荒馬亂,慈禧太后一行人也不敢暴露身份,無法得到地方官吏的侍奉和保護,一路上風聲鶴唳,飢餓難忍。當行至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時,荒無人煙,更難找到能吃的東西,而慈禧太后又非要吃東西不可,這可難壞了隨身的太監。就在這時,有一個名叫貫世里的隨從,身上還留有一個從民間要來的玉米面窩窩頭,便掏出來進獻給了慈禧太后。俗話說:「飽了喝蜜蜜不甜,餓了吃糠甜如蜜」,平時吃慣奇珍異饈的慈禧太后這時竟也將這粗劣不堪的窩窩頭吃得津津有味,倍覺甘美。不久,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八國聯軍退出北京,慈禧太后回到了北京。據說那個隨從貫世里由於獻食有功,還被封為「引路侯」。一次慈禧太后想起了那頓「又香又甜」的吃食,就命御膳房給做窩窩頭吃。這可使御膳房的廚師們犯難了,窩窩頭本是民間的一種普通食品,一般富戶人家只食精米精面,對這種玉米面窩窩頭並不問津,更何況深居宮禁的慈禧太后了。但廚師們又深知她的性情暴戾乖張,怎敢違抗旨意。於是,便依照大窩頭的式樣,加進一些黃豆粉和大量白糖,還有桂花,精心製成了小窩頭,鬆軟甜美,慈禧太后果然喜歡吃。從此,小窩頭便成了慈禧太后食譜上的一味甜點。清朝滅亡以後,小窩頭和其他清宮菜點一樣,流傳到了民間,成為北京著名的風味小吃。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國慶節,在周恩來總理舉行招待外賓的宴會上,就有一道由清宮老御廚精製的仿膳甜點小窩頭。當4000個惹人喜愛的小窩頭擺到席上時,外賓均交口稱讚,許多人還不約而同地呼喊:金字塔!金字塔!這是對小窩頭形色俱佳的絕妙比喻。清宮小窩頭的傳說更為宴會增添了情趣。從此,仿膳小窩頭就聞名中外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