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黄杨尺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叶黄杨尺蠖
发生规律
小叶黄杨尺蠖一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栖息枝叶隐蔽处,夜出活动、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呈双行或块状排列。卵块数十至百余粒。卵孵化多在早晨5:00—8:00,群集叶背危害,咀食叶片、嫩枝皮层,老熟幼虫吐丝飘落入土化蛹。成虫飞翔力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1]
分布与危害
小叶黄杨尺蠖幼虫群集小叶黄杨上叶片取食,将叶片吃光后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①成虫羽化期,利用灯光诱杀。
②利用成虫飞翔力不强,早、晚集中在寄生植物上、下部的特性,以简单器具捕杀。
③在成虫产卵的高峰期,铲除根际周围杂草上的卵块及初孵幼虫,冬季翻耕根际土壤,可杀死越冬虫蛹。
④幼虫初孵盛期及时喷药,幼虫在2-3龄前喷施乙刻(20%氰戊菊酯)2000倍液、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液、崇刻(50%啶虫脒)3000-5000倍液。注意进行幼虫防治,特别要做好第1代幼虫的防治,此时虫态较整齐,易于防治,并可减少后期虫源基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