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對流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4月19日 (一) 22:24 由 Hui0721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新條目)
前往: 導覽搜尋
對流雨示意圖。原圖鏈接

對流雨(英語:convectional rain) ,大氣對流運動引起的降水現象,又稱「熱雷雨」、「雷陣雨」,台灣夏季午後大雨有稱「西北雨」(台羅:sai-pak-hōo),或寫作為「獅豹雨」(羅馬拼音:sai-pà-hōo,如獅、豹般快速和猛烈的雨)。由於近地面空氣受熱或高層空氣強烈降溫,促使低層空氣上升,水汽冷卻凝結,就會形成對流雨。對流雨來臨前常有大風,大風可拔起直徑50厘米的大樹,並伴有閃電和雷聲,有時還下冰雹。

概述

對流雨是一種降雨形式,盛行於熱帶及溫帶夏季午後,因高溫使得蒸發旺盛,富含水汽的氣流劇烈上升,至高空因減壓膨脹,而冷卻成雲致雨,故稱對流雨。其特點為強度大、雨時短、雨區小、常伴有雷電、短暫強風,依其特性稱為熱雷雨、雷雨或雷陣雨,如臺灣夏季午後的西北雨即是。對流雨(convectional rain) 時常出現於熱帶或溫帶的夏季午後。因日照很強,蒸發旺盛,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至高空冷卻,凝結成雨。雨滴大而重,傾盆急降,且雷電交加,聲勢嚇人,稱為雷雨(thunderstorm)。

形成原因

對流雨是大氣對流運動引起的降水現象,形成機制是近地面層空氣受熱或高層空氣強烈降溫,促使低層空氣上升,水汽冷卻凝結,就會形成對流雨。對流雨來臨前常有大風,大風可拔起直徑50釐米的大樹,並伴有閃電和雷聲,有時還下冰雹。對流雨以低緯度地區表現最多,降水時間一般在午後,特別是在赤道地區,降水時間非常準確。對流雨與其它幾種常見降水形式在成因,地域分佈,降水特點方面有較大差別。對流雨對形成熱帶雨林有著重大貢獻。 [1]

自然現象

對流雨是在我們生活中夏季最常見的降雨形式。冷暖氣流呈上下對流運動而成雲致雨而得名。對流雨時常出現於熱帶,亞熱帶或溫帶的夏季午後,以熱帶,亞熱帶地區最為常見。[2]

對流雨主要產生在積雨雲中,積雨雲內冰晶和水滴共存,雲的垂直厚度和水氣含量特別大,氣流升降都十分強烈,可達20~30米/秒,雲中帶有電荷,所以積雨雲常發展成強對流天氣,產生大暴雨、雷擊事件,大風拔木,暴雨成災常發生在這種雷暴雨中。

好發在低緯度

對流雨發生的地方以低緯度最多,降水時間一般在午後,特別是在赤道地區及南北兩半球迴歸線間的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莽原氣候,熱帶的暖濕氣團隨著間熱帶輻合區中的上升氣流而垂直上升,降水時間非常準確。早晨天空晴朗,隨著太陽升起,天空積雲逐漸形成並快速發展,越積越厚,到了午後,積雨雲洶湧澎湃,天氣悶熱難熬,大風掠過,雷電交加,暴雨傾盆而下,降水延續到黃昏時停止,雨過天晴,天氣稍覺涼爽,但是第二天,又重覆有雷陣雨出現。在中高緯度,對流雨主要出現在夏半年,冬半年極為少見。[3]

山區對流雨

這現象亦會發生於其他地區,而且常發生於熱帶地區和夏季的內陸地區,當某一地面強烈受熱,空氣受熱膨脹形成低氣壓,產生強烈的垂直空氣對流。上升的氣流是溫暖而潮濕的,有利水氣凝結成水點,水點到達高空時因溫度降低而冷卻匯聚成厚雲,稱為積雨雲。由此形成的降雨稱為對流雨。這種降雨多在午後空氣對流最強烈的時候出現,通常下雨時間不會持續太長,有時會有閃電和打雷。山區因地形抬升,阻擋積雲前進易使積雲發展成積雨雲或濃積雲形成雷陣雨,故山區較平地容易發生雷陣雨。

台灣對流雨

台灣降雨的類型

對流雨的成因是夏季日照強烈,使得水氣蒸發旺盛,氣流上升,產生強烈對流而致雨。好發在熱帶或溫帶地區的夏天。特點是強度大,雨時短,雨區小,又稱西北雨或雷陣雨。台灣有諺語:『前雷後雨,落不溼土』;『一粒雨,擲死一個人』形容對流雨很貼切。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4]

影片

對流雨像颱風!超商20公尺招牌撐不住塌了
劇烈對流雨用倒的 「1天下光1個月」
全台熱呼呼!高溫逾32℃ 午後對流雨旺盛/中視新聞 2017041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