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宿業難消 羅漢遭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宿業難消羅漢遭災,國王說:「被告既不申辯,又有鐵證在前,偷盜罪難辭。出家人破殺戒,又犯偷盜罪,違犯了佛教的根本大戒,戒律和法律均所不許,絕對無法容恕!」因此,離越阿羅漢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原文

  詩曰:

  「離越前因謗聖賢,賠償加罪八多千;

  噁心毒口招殃咎,莫在僧中結孽緣。

  苦報三塗難息滅,未生酬債利增填;

  如今證果阿羅漢,宿業還冤十二年。」

從前北印度的罽賓國,有一位很有名的聖者,他的名字叫離越,從小就徹底看破人生無常,苦空無我,而出家學道,並長期住在深山中的岩洞裡,精進修持苦行,不久即證得六神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 離越成道之後,還是繼續住山修行。因此,很多遠近愛好修道的人,都入山來拜他為師。他以神通觀察弟子的根機,對症下藥,數百名的弟子受到他的指導,都前後證得阿羅漢道。眾弟子成道之後,均到各地去弘法利生。到後來,只留老阿羅漢自己獨居在山中修行。

有一天,離越老阿羅漢利用空閒的時間,整理山洞,他看見自己一件百衲僧衣,褪成淡白的顏色,想把它再染成灰色。他便向山中尋找能夠染衣的草根和樹皮,來充當染料,並將僧衣放在鍋里,然後用烈火澆煮。

當老阿羅漢開鍋用柳枝翻攪時,發現鍋中那件百衲僧衣,竟變成牛皮,草根和樹皮也作起怪來,皆變成牛肉,染料的水也變成紅血水,而且牛肉的氣味特別重。老阿羅漢驚愕道:「我的業障來了!因果業報真是不可思議,世間造口業和惡意的人,均逃不出因果報應的追蹤,且看即刻便有業報來到。」 這時,忽然有一個粗暴的農夫匆匆追來,大聲喊道:餵!和尚,你這個出家人今天大開殺戒,山里許多山豬、山羊,還吃不夠,連我的耕牛也殺了。我早上才牽牛到山邊吃不多時就不見了,到處都找不到,原來是你這個和尚偷來把它殺掉。」

農夫把全鍋的證據帶走,並且氣憤憤的逼著老阿羅漢離越去見國王。古代人事簡單,沒有設置法庭和法官,一旦人民有了事故,就去請求國王裁判。 罽賓國王問農夫何事?農夫即將經過情形向國王申訴。國王問離越有什麼話說?老阿羅漢回稟國王說:「大王!這是我的業報,貧僧無話可說。」

國王說:「被告既不申辯,又有鐵證在前,偷盜罪難辭。出家人破殺戒,又犯偷盜罪,違犯了佛教的根本大戒,戒律和法律均所不許,絕對無法容恕!」因此,離越阿羅漢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十二年總計有四千三百八十天之久,離越老阿羅漢在監獄中,每天除了修持佛法以外,即擔任清潔環境、掃除廁所等工作。晚上則端身靜坐不臥,他的慈悲忍辱,深受獄官和獄卒的稱讚佩服。

到了刑期屆滿那天,過去在山中修行,先後得道的弟子,均不約而同的想念師父。這數百名的阿羅漢,均運用自己的神通觀察,知道恩師被冤枉坐牢十二年,大家均以神通飛騰來到王官,在空中大鳴天鼓,為師父申冤,責備國王失察,誤聽農夫誣謗,委屈聖師坐牢十二年。

國王大為驚懼,親自前住監獄釋放,並懺悔一時失察的罪過。離越老阿羅漢走出獄門,即飛上空中,放大光明,作種種神變。一時化身無量,又合成一個大身遍滿虛空;忽然將虛空變成大海,又變成大火,自身在烈火中入定;忽又火息山現,自身在山石中,出入無礙等神通變化。

這時,數百名阿羅漢要懲誡國王辦事不明,老阿羅漢阻止說:「不可對國王無禮,這是我的業報,不能埋怨他人。」老阿羅漢離越尊者,即向大家宣說他宿世所造的因緣:「我在過去世中曾出生為農夫。一日走失一條牛,入山尋覓,看見山洞中有一位出家人在修行,我那時失察,誤以為牛是被他所藏匿,因為當時山中並無他人。我即噁心毒口擾亂他一天十二小時,要把他驅逐出山,送交國王拘禁於監獄之中。當時我造業十二小時,如今酬債十二年冤獄。好像借錢生利息,日期越久利息越多,我今生償還所加的利息,是當時造業的八千多倍。至心修善作功德,都是施一得萬的福報;惡口造業播弄是非,也是由一得萬倍的業報。稍微的差誤,就會遭受無量無邊的慘苦!」

  詩曰:

  「口業難亡利日增,一因萬果永相承;

  愚痴凡眾心顛倒,酬債悔遲俱不能。」

附註說明

(一)造口業毀謗出家人,一開口或一動筆誹謗僧尼,將來決定受無量劇苦。這種造一句口業,即能得到萬倍痛苦的「高利貸」,我們千萬不要虧欠人家這種帳。

(二)最容易犯過的就是口,口能造業如山大,愚痴凡夫的眾生,欲把嚴重的口業當作好玩,信佛學佛的人也會如此,豈非愚痴之極!

(三)造口業是十惡中最大的惡業,罪大惡極無過於此,很多佛經里均說口業罪報嚴重。曾對佛、法、僧三寶犯過口業的人,應速至心向三寶懺悔,否則後患業報受苦無窮。[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