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客路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客路镇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西北部,与遂溪县接壤,是雷州市北大门,有“雷州半岛的一颗明珠”之称。全镇总面积3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8.9万亩(坡地、旱地15.5万亩),下辖30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297个自然村,2.2万户,人口11.8万人,是雷州市人口最多的乡镇。镇址客路圩,位于国道207线和省道客龙线汇合处,距雷城20公里,是广东省中心镇。[1]

经济发展

蚕桑和花生是客路的两大优势,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都居全市第一位。桑种植1万亩,年产茧2.6万担。产值1300万元,已发展成为广东新崛起的蚕桑基地之一。甘蔗、造林在全县也是屈指可数的。甘蔗种植8.7万亩,年产量31万吨。有林面积10万亩。客路牛市全省闻者,是耕牛和菜牛交易的好场所。乡镇企业主要有油料、烟丝、食品、木料加工和蚕茧站,轮窑砖厂等,食品油料尤其有名。境内有日榨3000吨的客路糖厂。客路是雷州市的交通要道,207国道穿过该镇。

200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6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5亿元,农业产值6.7亿元,财政总收入3506万元,向国家上缴财税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29元。农业生产以甘蔗、花生、西瓜、蚕桑以及林业、牧业和淡水养殖业为主,甘蔗、花生、蚕桑、北运菜是客路的四大拳头产品,甘蔗种植6.4万亩,产量35.7万吨,产值10654万元,蚕桑种植0.3万亩,年产茧1044吨,是广东省内蚕茧基地之一,花生种植4万亩,年产量10557吨。西瓜、北运菜、林业在全市也属屈指可数的,西瓜年产量1.5万吨,北运菜年产量9万吨,造林面积9万亩。

该镇现拥有企业245家,主要的基础骨干企业有建材厂木制品厂木材切片厂烟丝厂等,食品油料全省闻名。客路镇市政建设是湛江市一流乡镇。圩区拥有占地3.6 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2.4万平米的北运菜市场,0.7万平方米的肉食商场,0.47万平方米的小工业品贸易市场。圩区新开发区道路全面建成硬底化,9000门程控电话已开通使用,客路镇是雷州市村村通路、通电的第一镇。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给客路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随着湛江经济发展热潮的不断升温,客路镇将成为投资置业的黄金地带。[2]

地理资源

该镇地势较平坦,土壤多为红土和黑土、棕土,宜种水稻、番薯、香芋、树波箩等粮食作物。坡地面积较大,适宜种植甘蔗、花生、蚕桑、辣椒、香蕉、按树、北运菜等经济作物,陆地有较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全年降水量充足,全年平均气温32度,平均海拔高度为:25 米。雷州市青年运河,穿梭客路镇圩旁边而过,给在运河两岸的村庄的农作物有一定的灌溉作用。雷州市第一大长河-南渡河的分支穿梭分布在客路镇西南部和西北部。

基础设施建设

镇区街道路 [4] :该镇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工作方针,强化镇区规划建设。镇通村委会硬底化道路全部开通,圩镇已有的街道路如下:中兴街、广仁街、昌隆街、育才街、中华街、金河街、广南大道、昌隆路二巷、昌隆路一巷、河东二路、河东路、河东一路、河头路、开源路、河西路一巷 [5] 、河西路二巷、河西路三巷、镇荷塘里路、荷塘里路二巷、荷塘里路一巷、民主路、康平路、康平路一巷、康平路二巷、坡尾路、新民路、沿河路、艺园路、中新一路、中新二路、中新三路、中新四路 [5] 等主要道路全部完成硬底化建设,并绿化、美化;生活、商贸和工业区等各种功能建设规范,功能齐全;随着我镇市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学校:中学2所,其中客路中学历年中考、高考升学率保持在雷州市同等中学前茅,镇区另有小学2所。

交通基础设施:207国道、粤海铁路、沈海高速、省道客龙线。

供电设施:已建成110千伏客路变电站,位于客路镇南山乙村。

供水设施:镇区建有自来水厂,全镇各自然村已打深水井47眼,建起水塔47座,铺设供水管网130公里。

金融机构:拥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农村合作信用社

快递物流:客路镇是雷州市快递最多的乡镇,有15家快递或物流:邮政EMS、顺丰快递、韵达快递、圆通快递、中通快递、汇通快递、国通快递、天天快递、申通快递、龙邦物流、联昊通快递、 信丰物流、 民帮快递、京广快递、 加运美快递等等。[3]

社会治安

我镇投入经费30多万元,成立平安促进会和平安促进联防队,配备警摩10辆,有效配合派出所维护客路一方平安,成为雷州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亮点。投入近82万元建成视频监控平台1个,视频设施18套,安装一类摄像头25个、二类摄像头132个。在重点单位和部位、公共复杂场所及交通要道和车站实施布控,镇区基本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

当地人物

李浴日(1908.4~1955.8),广东雷州人(今雷州市客路镇后坑仔村),字春清。李浴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现代中国文人从事军事学研究的先驱者,中国现代军事理论体系的主要倡建者,孙子兵法研究第一人。他与浙江蒋百里、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他在军事学研究诸多领域,相当部分仍未有人超越,影响相当深远。

黄景星(?~1927年),字极南,海康县客路镇南金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广东师范学堂师范科肄业时,曾考取“优贡”第十九名。后为师范学堂监督检举,以生员已入学堂不得参与考试而被取消,被号为“海康忧人”。民国初年,任雷州中学国文教员,他勇于破旧立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现实写作。民国10年(1921年),他与富商符南山合资,于雷州城内创办道南印务局,经营印刷、书籍、文具兼务布匹、杂货。该局既承印各方印件,又搜集地方文献及名人著作,如 《陈清端诗集》、陈昌齐《赐书堂集》、陈乔森的《海客诗文杂存》等,为雷州印刷及地方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印务局开业至他逝世的六、七年间,他埋头于雷州歌剧的研究整理和印刷工作,搜集旧雷州歌班本(剧本)以歌册形式印刷发行,使其妇孺皆知,不但对歌班演出更易了解,且保存了众多传统班本。他所编写的剧本,大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取材当时地方的真人实事,使零散的雷歌剧本规范集中起来,并更具有地方特色,主要有《姐妹贞孝》、《学堂影》等。他还总结了雷州歌声韵,写成《雷州歌韵分类》、《歌韵集成》等书。对雷州歌韵及雷州歌剧的内容也作了专题研究,撰写了《雷州歌谣话》一书。这些著作,对后来雷州歌及雷州歌剧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贵的资料。民国16年(1927年),黄景星逝于雷城。

黄清雅(?~1821年),祖籍海康县白沙镇平原村,后移居客路镇和奠村。是清代雷州名声显赫的歌翁。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试举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解元(后封进士),雷州人尊称为“歌解元”。曾与丁宗闽以及遂溪周植等协助陈昌齐编纂《雷州府志》。今和奠村建有“黄清雅纪念馆”。

蔡忠( 1844~1943年 ),广东雷州人,又名蔡世昌。公元1844年生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今为雷州市客路镇禄盘中村)人,是我国清末五大伤科名家之一。蔡忠发明创制的跌打万花油,有“国粹中药瑰宝”之称,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中医药领域建树最高的湛江人。

蔡宠(1771~1843年),字惧三,号兰臞,海康县客路镇乐只村人。他5岁丧父,随伯父长大,自幼聪颖好学,得陈昌齐赏识,并把次女陈佩瑶嫁给他。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试顺天榜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成名进士。道光三年(1823年)任即墨县令,后告病离职,返回家乡主持雷阳书院多年。蔡宠生性耿直、学问渊博,对名流显宦的追求淡薄,对学问以及自己的兴趣追求强烈,无论诗词曲赋,都有很深造诣。尤其是对孙虔礼的《书谱》、虞永兴的书法奥妙有精深的研究,著有《谱荔齐诗文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病逝,享年72岁。

梁禹畴(?~1923年),字锡九,海康县客路镇田头村人。禹畴少年时反应灵敏,记忆惊人。光绪年间,童子试第一,得当时知府郅馨的另眼看待。后屡应乡试,都不如愿,便随郅馨转任到韶关,在衙门当差,从此过着幕僚的生活。后本县名进士符兆鹏在外地任知县、知州多年,禹畴在他的手下也做了多年幕僚。兆鹏光绪年间病卒于安徽官任内,禹畴便把他的灵柩运返雷州安葬。由皖至雷,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也毫不怨言,乡人很钦佩。一年后,他到广州,因威望较高,被选为广东八属学会会长。不久,又兼任学会附设师范学堂监督。后在雷州知府高觐昌的特别邀请下,回乡就任雷州中学堂的监督。民国9年(1920年),被选举为县商会会长。其时,雷州地方自然灾害严重,加上盗匪猖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禹畴目睹惨状,于民国12年(1923年)9月接受地方人士委托,绕道北海,赶到广州谒见省府要员,请示解决乡团枪械问题,以对付土匪,安定地方,不幸路途忧劳成疾,10月30日病逝于旅舍。

苏炳圻(1874~1949年),字秀南,海康县客路镇迈港村人,清附高等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海康官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海康官立小学堂任教员,并协助学堂长梁成久处理教务工作。辛亥革命后,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校长。1941年兼任海康县立第一中学校长。日寇投降后,当选为代表县教育界的参议员。民国37年(1948年),被国民党县长薛文藻勒令退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到民国27年(1938年),炳圻连续担任校长,栽桃育李,勤劳备至,县长许济特地赠送一幅用色丝刺绣的“苦干卅年”的四字匾额以示嘉勉。他聘请品学兼优的老师,致力办好学校。仅在民国1年(1912年)至1933年,毕业生就达1000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炳圻虽身为国民党参议员,却不甘心同流合污,一再声明,不参与议长选举,若迫其投票,画圈了事而己。他为人宽厚,办学严谨,选用教师注重品学兼优。因而,大多数教师以校为家,勤业爱岗。学校经费一贯公开,尽管时势动荡不安,可办学一如既往,毫无逊色。他离开学校后,地方人士认为他连任校长较久,管理有方,为县教育事业贡献较大,便在城隍庙遗址筹办一所秀南中学,以示纪念。[4]

相关视频

客路镇新坡仔村闹元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