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审计重要性」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审计重要性'''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ref>[https://www.sohu.com/a/328054718_120104890?_trans_=000019_wz…”)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q8.itc.cn/images01/20240228/17fe9f07da174af69b9ce8a0b81d852f.jpe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760657130_12184363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审计重要性'''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审计重要性'''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於 2024年4月26日 (五) 06:38 的最新修訂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審計重要性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

審計重要性的詳細理解

財務報告編制基礎通常從編制和列報財務報表的角度闡釋重要性概念。財務報告編制基礎可能以不同的術語解釋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從下列方面進行理解:

1.如果合理預期錯報(包括漏報)單獨或匯總起來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則通常認為錯報是重大的;

2.對重要性的判斷是根據具體環境作出的,並受錯報的金額或性質的影響,或受兩者共同作用的影響;

3.判斷某事項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共同的財務信息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由於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可能差異很大,因此不考慮錯報對個別財務報表使用者可能產生的影響。

審計準則規定,在計劃和執行審計工作,評價識別出的錯報對審計的影響,以及未更正錯報對財務報表和審計意見的影響時,註冊會計師需要運用重要性概念。

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註冊會計師就必須對重大錯報的金額和性質作出一個判斷,包括確定財務報表體的重要性水平和適用干特定類別交易、賬戶金額和披露的一個或多個重要性水平。當錯報金額高於整體重要性水平時,就很可能被合理預期將對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產生影響。

註冊會計師在計劃審計工作時對何種情形構成重大錯報作出的判斷,為下列方面提供了基礎:(1)確定風險評估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範圍;(2)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3)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範圍。註冊會計師還應當確定實際執行的重要性,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並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範圍。在整個業務過程中,隨着審計工作的進展,註冊會計師應當根據所獲得的新信息更新重要性,並考慮進一步審計程序是否仍然適當。在形成審計結論階段,要使用整體重要性水平和為了特定類別交易、賬戶餘額和披露而確定的較低金額的重要性水平來評價已識別的錯報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和對審計報告中審計意見的影響。

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在計劃審計工作時,註冊會計師應當確定一個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發現在金額上重大的錯報。註冊會計師在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時,需要考慮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等方面情況的了解、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

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由於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註冊會計師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因此,註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得出財務報表是否合法、公允反映的結論。註冊會計師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應當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確定多大錯報會影響到財務報表使用者所做決策,是註冊會計師運用職業判斷的結果。很多註冊會計師根據所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慣例及自己的經驗,考慮重要性。確定重要性需要運用職業判斷。通常先選定一個基準,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在選擇基準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

1.財務報表要素(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人和費用);

2.是否存在特定會計主體的財務報表使用者特別關注的項目(如為了評價財務業績,使用者可能更關注利潤、收人或淨資產);

3.被審計單位的性質、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以及所處行業和經濟環境;

4.被審計單位的所有權結構和融資方式(例如,如果被審計單位僅通過債務而非權益進行融資,財務報表使用者可能更關注資產及資產的索償權,而非被審計單位的收益);

5.基準的相對波動性。

適當的基準取決於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包括各類收益(如稅前利潤、營業收入、毛利和費用總額),以及所有者權益或淨資產。對於以營利為目的的實體,通常以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作為基準。如果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不穩定,選用其他基準可能更加合適,如毛利或營業收入。就選定的基準而言,相關的財務數據通常包括前期財務成果和財務狀況、本期最新的財務成果和財務狀況、本期的預算和預測結果。當然,本期最新的財務成果和財務狀況,本期的預算和預測結果需要根據被審計單位情況的重大變化(如重大的企業併購)和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和經濟環境情況的相關變化等作出調整。例如,當按照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的一定百分比確定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時,如果被審計單位本年度稅前利潤因情況變化出現意外增加或減少,註冊會計師可能認為按照近幾年經常性業務的平均稅前利潤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更加合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