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名图书《实用主义》是一本决定美国人行动准则的书,它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实用主义

目录

发展历史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1830-1875)、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1841-1935)、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1842-1901)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勒(F.C.S.Schiler,1864-1937)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

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的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主要观点

冯友兰总结的实用主义主要观点最为简洁明了。在《三松堂自序》中冯说:"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对于复杂的经验解释得通。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对于我们有用,即有用就是真理,忽略所谓客观的真理。"如此说得之,实用二字昭然若揭。

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非理性主义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凭感觉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也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理性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即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也是多元论的。[2]

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贝克莱-休谟-孔德的经验主义路线,经验是世界的基础,人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它也继承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意志主义和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把理论行动主义化和功利主义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

所谓真理建立在可接受性上,如果一个论断或判断可接受,则为真;若不可接受则为假(认识论观点)

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它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

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在实用主义哲学的这些论点基础上衍生的哲学流派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学派等。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将实用主义哲学家奉为良师,他声称从这些人的学说中发现了"行动的信心,生活和战斗的坚强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主要分歧

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非理性主义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凭感觉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理智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更是多元论的。

理论特点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方法论

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其目的在于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和宗教等对立的理论。实用主义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从方法入手讲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时把哲学归结为方法问题,实用主义不是什么系统的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

实用主义者所讲的方法是指进行哲学思考的特殊方式,它并不拘泥于亚里士多德的主语-谓语的逻辑形式,而是试图改变思维方式,为思维活动建立一种新的逻辑框架。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就概念本身而论概念,而是探究它会产生什么效果。实用主义方法反对首先设定最先存在的事物、原则或范畴,它只关注最后的事物。

概念、理论并不是世界的答案,判别它的意义和价值,是看其在实际应用中可感觉的效果。詹姆斯把它进一步发挥为纯粹从功利主义出发的效果至上的原则。实用主义者把这个注重效果的方法引为反对形而上学的普遍方法。按照这一方法,可以指出,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争都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之争。

经验论

实用主义批评传统哲学把认知的主体、经验者同被认知的对象、经验分开,把精神和物质当作两个不同领域的东西的观点。它利用经验这个曾被不同学派作过不同解释的概念,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

经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的纯粹经验或原始经验;经验是一个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它既包括一切心理意识、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等一切客观的东西,它本身没有动作与材料、主观和客观的原则区别和对立;经验是原始性的,物质和精神都是对原始经验进行反省分析的产物,主体和对象、经验和自然都是统一的经验整体中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不能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

与传统的经验论相比,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具有一些质的不同:

1.用心理学或生物学观点解释经验。经验不是知识,不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种心理意识活动即意识流或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

2.强调经验的能动性。正如杜威指出的,人适应环境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因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环境,使环境发生有利于人生的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经验,不是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而是活动的、实验的,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变更现有的东西、建设未来的更好的经验。

对象客体是意志从经验中切割出来的片断,经验和认识的主体也不过是在经验中支配经验活动的意志、目的、兴趣和情绪等等而已。

3.实用主义者反对把经验和理性对立起来,在提出的经验中就包含着理性因素。经验无需先天范畴来综合,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联系和组织的原则;理性是在经验内部对经验的理智的驾驭,是控制和调节有机体同环境交互作用的反应机能,它调节旧经验与新刺激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参考来源